語言版本
 
月溪法師講楞伽經(卷四下)
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四之下 月溪法師講

[卷一上之一]   [卷一上之二]    [卷一下]   [卷二上]   [卷二下]   
[卷三上]   [卷三下]   [卷四上]   [卷四下]

宋天竺三藏沙門求那跋陀羅譯

魏北印度三藏沙門菩提流支重譯

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三譯

昆明彌陀寺沙門月溪法師註疏

一切佛語心品第四之下

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:世尊,惟願世尊更為我說陰界入生滅,彼無有我,誰生誰滅?愚夫者,依於生滅,不覺苦盡,不識涅槃。

此問陰界入與佛性之關係。

佛言:善哉!諦聽!當為汝說。大慧白佛言:唯然受教。佛告大慧:如來之藏,是善不善因,能遍興造一切趣生。譬如伎兒,變現諸趣,離我我所,不覺彼故,三緣和合,方便而生,外道不覺,計著作者。為無始虛偽惡習所薰,名為識藏,生無明住地,與七識俱,如海浪身,長生不斷,離無常過,離於我論,自性無垢,畢竟清淨。

此答言,佛性雖為一切眾生所本具,但當眾生未轉識成智時,一切皆為藏識所支配,藏識中有善與不善兩種種子,依於無明住地 (按即無始無明,亦名根本無明) 能受習氣刺激,而變現諸趣,與七識相為因緣,如海起浪,長生不斷,此乃不美種子發展之結果,與真如本性無關也。若美種子發展,漸次昇進,最後則住地無明打破,離無常過,則可證悟自性本來無垢,畢竟清淨,八識變為四智,陰界入等皆變為佛性矣。

其餘諸識,有生有滅,意意識等,念念有七。因不實妄想,取諸境界,種種形處,計著名相,不覺自心所現色相,不覺苦樂,不至解脫,名相諸纏,貪生生貪。

未轉識成智時,其餘七識,有生有滅,乃一念無明也。故曰「念念有七」,一念滅歸無始無明 (藏識) ,一念起則分布於七識,生諸妄想,取諸境界,計著種種形處,而不知乃是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之關係也。

若因若攀緣,彼諸受根滅,次第不生。餘自心妄想,不知苦樂,入滅受想正受、第四禪、善真諦解脫,修行者作解脫想,不離不轉,名如來藏。識藏、七識流轉不滅,所以者何?彼因攀緣,諸識生故非聲聞緣覺修行境界,不覺無我,自共相攝受生陰界入。

小乘斷諸受根,使妄想及諸境不生,不知有苦樂,入於定中,或得四禪,遂作涅槃解脫之想。殊不知一念無明,雖停止作用,而無始無明未破,藏識未轉,一旦念生,七識仍流轉不滅。良因一切攀緣皆從諸識而生,諸識則因無始種子而生,種子未破,諸識不轉,陰界入不變。若無始種子打破,轉八識為四智,則陰界入皆變為佛性矣。

見如來藏,五法、自性、人法無我則滅,地次第相續轉進,餘外道見不能傾動,是名住菩薩不動地,得十三昧道門樂,三昧覺所持,觀察不思議佛法,自願不受三昧門樂及實際,向自覺聖趣,不共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所修行道,得十賢聖種性道,及身智意生,離三昧行。是故大慧,菩薩摩訶薩欲求勝進者,當淨如來藏及識藏名。

唐譯云:「若見如來藏,五法自性諸法無我,隨地次第而漸轉滅,不為外道惡見所動。」此言第八地之狀況也。己登八地,見佛性之體,不為物動,然尚未得其用也。故須再乘願力前進,勿受三昧門樂所醉,才能大徹大悟,登於佛地,完成等覺妙覺,體用一如,則得大自在矣。

大慧,若無識藏名,如來藏者,則無生滅。大慧,然諸凡聖悉有生滅,修行者自覺聖趣,現法樂住,不捨方便。

若離名字,則無所謂如來藏識藏之名,無有生滅。,未見性名「識藏」,已見性名「如來藏」。然非佛性之外,另有識藏之體也,故六祖云:「但轉其名,不轉其實。」故一切修行者,登八地,住法樂,而不捨勇猛精進,以求達到轉識藏為如來藏之目的,所謂「轉識成智」是也。

大慧,此如來藏識藏,一切聲聞緣覺,心想所見,雖自性清淨,客塵所覆故,猶見不淨,非諸如來。大慧,如來者,現前境界,猶如掌中視阿摩勒果。

如來藏與識藏,但有假名,乃二乘凡夫妄心所現者。然真如自性本體,元自清淨,徒以無明客塵所復,故有此名,非佛性體中有此分別也。佛性者,分明現前,智者觀之,如掌中視阿摩勒果;凡夫以妄心觀之,則但見諸識所現境界耳。

大慧,我於此義,以神力建立,令勝鬘夫人及別智滿足諸菩薩等,宣揚演說如來藏及識藏名,七識俱生,聲聞計著,見人法無我。故勝鬘夫人承佛威神,說如來境界,非聲聞緣覺及外道境界。如來藏識藏,唯佛及餘利智依義菩薩智慧境界。是故汝及餘菩薩摩訶薩,於如來藏識藏,當勤修學,莫但聞覺,作知足想。

明心見性之後如來藏即藏識,與七識俱是佛性妙用,故能宣揚正教,廣度眾生。非若二乘之沉於空寂,作涅槃想,而自滿足地。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

甚深如來藏,而與七識俱,二種攝受生,智者則遠離。

見性之後,七識俱是佛性妙用。佛性雖與七識俱,而無能取、所取。未見性者,則藏識與七識互為消長,有能取、所取,故智者離之也。

如鏡像現心,無始習所薰,如實觀察者,諸事悉無事。

萬象如鏡中之像,起滅雜然,皆無始習氣種子所薰。若無始無明打破,則諸像頓息,諸事無事矣。

如愚見指月,觀指不觀月,計著名字者,不見我真實。

心為工伎兒,意如和伎者,五識為伴侶,妄想觀伎眾。

愚夫計著名言,不見實性,徒為人識所轉,不能轉得人識也。心,謂人識能變能現,故如伎兒;意,謂七識,仗因託緣,故如和伎;五識靠生,故為伴侶;六識分別故為觀眾。一切相對宇宙現象,如一戲台,非真實也。

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:世尊,惟願為說五法、自性、識、二種無我,究竟分別相,我及餘菩薩摩訶薩,於一切地次第相續,分別此法,入一切佛法;入一切佛法者,乃至如來自覺地。

五法、自性、識、二無我,前文已明之矣,但未說其究竟差別之相也。故重問之。

佛告大慧:諦聽!諦聽!善思念之。大慧白佛言:唯然受教。佛告大慧:五法、自性、識、二種無我分別趣相者,謂名、相、妄想、正智、如如。若修行者,修行入如來自覺聖趣,離於斷常有無等見,現法樂正受住,現在前。大慧,不覺彼五法、自性、識、二無我,自心現外性,凡夫妄想,非諸聖賢。

此言凡夫妄想計著,故說五法、自性、識、二無我分別趣以破之,若明心見性,則但見佛性如如現前,無所謂五法、自性、識、二無我矣。

大慧白佛言:世尊,云何愚夫妄想生?非諸聖賢?佛告大慧,愚夫計著俗數名相,隨心流散。流散已,種種相像貌,墮我我所見,希望計著妙色。計著已,無知覆障,故生染著。染著已,貪恚痴所生業積集。積集已,妄想自纏,如蠶作繭,墮生死海,諸趣曠野,如汲井輪。以愚痴故,不能知如幻、野馬、水月自性,離我我所,起於一切不實妄想,離相所相,及生住滅。從自心妄想生,非自在、時節、微塵、勝妙生。愚痴凡夫,隨名相流。

此言凡夫用腦筋計著俗數名相,故出生種種過患,以至流於生死而不知返也。

大慧,彼相者,眼識所照名為色;耳鼻舌身意意識所照,名為聲香味觸法,是名為相。

相者由根塵和合而生也,屬外。

大慧,彼妄想者,施設眾名,顯示諸相,如此不異,象馬車步男女等名,是名妄想。

妄想由內生,設施眾名,名依相立,相逐名生,名相本無,依分別有,故名妄想。

大慧,正智者,彼名相不可得。猶如過客,諸識不生,不斷不常,不墮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之地。

佛性中本無名相,名相之現,如過客然。自生自滅,與佛性無干,故明心見性後,轉識為智,諸識不生,非諸識斷滅。蓋已變為正智妙用,故生同不生也。非同外道聲聞緣覺境界。

復次大慧,菩薩摩訶薩以此正智,不立名相;非不立名相,捨離二見建立及誹謗,知名相不生,是名如如。

佛性中本無名相可得,名相者由妄想而立耳,故捨離妄想有無等見,則無名相,但有佛性如如不動。

大慧,菩薩摩訶薩住如如者,得無所有境界故,得菩薩歡喜地。得菩薩歡喜地已,永離一切外道惡趣。正住出世間趣,法相成熟,分別幻等一切法,自覺法趣相,離諸妄想,見性異相。次第乃至法雲地,於其中間,三昧力自在神通開敷。得如來地已,種種變化,圓照示現,成熟眾生如水中月。善究竟滿足十無盡句,為種種意解眾生分別說法。法身離意所作,是名菩薩入如如所得。

初地菩薩聞說真如無所得道裡,心不驚佈,反生歡喜。蓋慧眼成熟,已得解悟,然尚未証悟也。雖未証悟,已不復墮於外道惡趣,而能次第昇進,以至法雲地,証如來果。自利究竟,利他不息,善眾生種種心性,而為分別說法,此乃明心見性而後能也。

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:世尊,云何世尊為三種自性入於五法?為各有自相宗?佛告大慧:三種自性及八識、二種無我,悉入五法。

大慧前舉四門而問,如來但約五法一門而答,故此再問為三自性入於五法中耶,為別有自相宗耶?佛答言:餘三門悉入五法中者,以但修一門,則諸門備攝,餘三亦爾。

大慧,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。大慧,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,名俱時生,如日光俱,種種相各別,分別持,是名緣起自性。大慧,正智如如者,不可壞,故名成自性。

妄想依無明而有緣起,佛性無緣起,本來圓滿現成,不變不壞,故名成自性。

復次大慧,自心現妄想,八種分別。謂識藏、意、意識及五識身相者,不實相,妄想故。我、我所二攝受滅,二無我生。

依無明妄想而生執著,故有八種分別。是八識作主,皆變幻不實。若能破我執、法執,則得二無我。

是故大慧,此五法者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如來自覺聖智、諸地相續次第,一切佛法悉入其中。

此明五法可攝眾法也,所謂法者皆是相對,以五法攝整個相對宇宙萬法,然後收入佛性中,則無一法可得,如如不動矣。

復次大慧,五法者,相、名、妄想、如如、正智。大慧,相者,若處所、形相、色像等現,是名為相。若彼有如是相,名為瓶等,即此非餘,是說為名。施設眾名,顯示諸相,瓶等、心心法,是名妄想。彼名彼相畢竟不可得,始終無覺,於諸法無展轉,離不實妄想,是名如如。真實決定,究竟自性不可得,彼是如相,我及諸佛隨順入處,普為眾生如實演說,施設顯示,於彼隨入正覺,不斷不常,妄想不起,隨順自覺聖趣,一切外道、聲聞、緣覺所不得相,是名正智。大慧,是名五法、三種自性、八識、二種無我,一切佛法悉入其中。是故大慧,當自方便學,亦教他人,勿隨於他。

此將三界歸納於五法中,由判明相名妄想以達如如。証此如如,即究竟智始,能開示演說,發揮佛性如如妙理,使眾生悟入如如,不隨其他惡趣所轉,此佛法大網也。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

五法三自性,及與八種識,二種無有我,悉攝摩訶衍。

名相虛妄想,自性二種相,正智及如如,是則為成相。

佛以五法、三自性、八識、二無我攝一切大乘法,而明妄想起於無明,正智起於佛性,依無明故名識藏,依佛性則名如來,元是一體,俱轉其名而已。

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:世尊,如世尊所說句,過去諸佛如恆河沙,未來現在亦復如是。云何世尊為如說而受?為更有餘義?惟願如來哀愍解說。佛告大慧:莫如說受,三世諸佛量,非如恆河沙。所以者何?過世間望,非譬所譬。

佛性絕對者,不可以數量表示。數量乃相對者,相對不能表示絕對也。所以言恆河沙者,乃於無可譬喻中,勉為譬喻耳。

以凡愚計常,外道妄想,長養惡見,生死無窮。欲令厭離生死趣輪,精勤勝進故。為彼說言:「諸佛易見,非如優曇缽華難得見故」,息方便求。有時復觀諸受化者,作是說言:「佛難值遇,如優曇缽華。」優曇缽華無已見、今見、當見。如來者,世間悉見。不以建立自通故,說言如來出世如優曇缽華。大慧,自建立自通者,過世間望,彼諸凡愚所不能信,自覺聖智境界,無以為譬,真實如來,過心意意識所見之相,不可為譬。

佛性絕對,無可為譬,為使眾生起信精進,故說佛道易成,諸佛易見,故云如恆河沙。迨修行者已慧根成熟,則為破其輕慢之心,故說佛難值如優曇華,其實佛性並無難易,不可為譬也。

大慧,然我說譬佛如恆河沙,無有過咎。大慧,譬如恆河沙,一切魚、鱉、輸收摩羅、師子、象、馬、人、獸踐踏,沙不念言:彼惱亂我,而生妄想。自性清淨,無諸垢污。如來應供等正覺,自覺聖智恆河,大力神通自在等沙。一切外道、諸人獸等,一切惱亂,如來不念,而生妄想。如來寂然,無有念想。如來本願,以三昧樂安眾生故,無有惱亂,猶如恆沙,等無有異,又斷貪恚故。

佛性無愛憎不受刺激,如恆河沙任人獸踐踏,而不惱亂。

譬如恆沙,是地自性,劫盡燒時,燒一切地,而彼地大不捨自性,與火大俱生故。其餘愚夫作地燒想,而地不燒,以火因故如是。大慧,如來法身如恆沙不壞。

佛性不壞,無所不遍,地大不離自性,亦無成壞。恆河沙亦然,故以譬佛性。

大慧,譬如恆沙無有限量。如來光明亦復如是,無有限量,為成熟眾生故,普照一切諸佛大眾。

以恆河沙譬佛性光明無限。

大慧,譬如恆沙,別求異沙永不可得。如是大慧,如來應供等正覺,無生死、生滅,有因緣斷故。

以恆沙譬佛性之無變易,離於生因。

大慧,譬如恆沙,增減不可得知。如是大慧,如來智慧成熟眾生,不增不減,非身法故。身法者,有壞。如來法身,非是身法。

以恆河無增減譬佛性,佛性無身,故無壞,故如來法身,本非身法。

如壓恆沙,油不可得。如是一切極苦眾生,逼迫如來,乃至眾生未得涅槃,不捨法界,自三昧願樂,以大悲故。

以恆沙譬佛性大悲無厭捨。

大慧,譬如恆沙,隨水而流,非無水也。如是大慧,如來所說一切諸法,隨涅槃流。是故說言如恆河沙。如來不隨諸去流轉,去是壞義故。大慧,生死本際不可知,不知故,云何說去?大慧,去者斷義,而愚夫不知。

以恆河譬說法隨順涅槃,如來隨涅槃流,故無去來,是名如來。若有去來,則有成壞生死矣。

大慧白佛言:世尊,若眾生生死本際不可知者,云何解脫可知?佛告大慧:無始虛偽過惡妄想習氣因滅,自心現,知外義,妄想身轉解脫不滅,是故無邊,非都無所有。為彼妄想作無邊等異名,觀察內外,離於妄想,無異眾生,智及爾燄,一切諸法,悉皆寂靜。不識自心現妄想,故妄想生,若識則滅。

大慧,意謂生死本際既不可知,則何辯乎解脫耶?佛答所謂生死及解脫等名相,皆依無始無明妄想而起。若無始無明打破,佛性現前,妄想身轉八識變為四智,八識雖得八解脫,然非壞滅也。故不得言生死無邊際,為破妄想故,作無邊等名耳。明心見性之後,生死涅槃悉皆寂靜平等。四智六通,妙用無窮,諸根諸識,皆是佛性作主。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

觀察諸導師,猶如恆河沙,不壞亦不去,亦復不究竟。

是則為平等,觀察諸如來,猶如恆沙等,悉離一切過。

隨流而性常,是則佛正覺。

佛性譬恆河之不壞不去,平等不二。

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:惟願為說一切諸法剎那壞相。世尊,云何一切法剎那?

剎那者時間也,時間乃相對宇宙之開始,一切法皆相對者,依時間而立,故以為問。西洋哲學亦以時間、空間為一重要問題。

佛告大慧:諦聽!諦聽!善思念之,當為汝說。佛告大慧:一切法者謂善、不善、無記、有為、無為、世間、出世間、有罪、無罪、有漏、無漏、受、不受。

佛言所謂一切法者,無一非相對者也。如善與不善,有為與無為等等。皆是相對待而立。

大慧,略說心意意識及習氣,是五受陰因。是心意意識息氣長養,凡愚善不善妄想。大慧,修三昧樂,三昧正受,現法樂住,名為賢聖善無漏。

一切相對法,可歸納於八識及習氣 (即無始無明) 。由無始無明而起一念無明,即是八識;由八識而起五陰,即是妄想;由妄想分別而生時間 (即剎那) 空間;有時間空間,然後一切法得以活動發展。若修三昧定,入於不動寂滅樂境界者,則是由一念無明返無始無明境界,乃羅漢果賢聖所修也。時間 (剎那) 雖斷,空間仍存。然當其由定而起,一念無明復生,則剎那復現,仍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不離輪迴,故非究竟。

大慧,善不善者,謂八識。何等為八?謂如來藏,名識藏。心、意、意識及五識身,非外道所說。大慧,五識身者,心、意、意識俱,善不善相展轉變壞,相續流注,不壞身生,亦生亦滅,不覺自心現,次第滅,餘識生,形相差別攝受。意識、五識,俱相應生,剎那時不住,名為剎那。

八識則相對法也。由八識而善不善等相對法展轉變壞相續流注。八識互起相因,剎那不住,故名剎那,此明時間起於八識。

大慧,剎那者,名識藏,如來藏。意俱生,識習氣剎那,無漏習氣非剎那,非凡愚所覺,計著剎那論故,不覺一切法剎那非剎那,以斷見壞無為法。

八識屬時間,而無始無明不屬於時間,凡愚以為離八識超過時間境界,便是佛性,殊不知乃落於無始無明境界也。彼計無始無明為同諸法剎那壞者,乃墮於斷見也。

大慧,七識不流轉,不受苦樂,非涅槃因。大慧,如來藏者,受苦樂與因俱,若生若滅。四住地、無明住地所醉,凡愚不覺,剎那見妄想薰心。

七識暫停,則入於無始無明境界,空洞冥漠,無知無覺,不受若樂,然非涅槃因也。因第八識中,無始習氣種子仍受刺激,與因俱,有生有滅,不過是七識暫為無始無明所覆而已。故凡愚見一念起,七識流注而以為有剎那,一念滅,入於無明住地而以為剎那壞。此乃妄想計著也,佛性中本無剎那可見。

復次大慧,如金、金剛、佛舍利得奇特性,終不損壞。大慧,若得無間有剎那者,聖應非聖,而聖未曾不聖。如金、金剛雖經劫數,彌量不減。云何凡愚不善於我隱覆之說,於內外一切法作剎那想?

佛性超於時間空間如金剛舍利不壞,倘證悟佛性之後而仍有剎那者,則佛不成佛,何則?佛亦是相對者,有成壞生滅也。然佛性實超過時間、空間也。如金剛歷劫而不增減,絕對無二。徒因凡愚不解佛深奧道理,故作剎那之想。

大慧菩薩復白佛言:世尊!如世尊說六波羅密滿足得成正覺,何等為六?

此問大乘修六度之法。

佛告大慧:波羅蜜有三種分別。謂世間、出世間、出世間上上

世間即人天行,出世間即二乘行,出世間上上乃一乘行。

大慧,世間波羅蜜者,我我所攝受計著,攝受二邊,為種種受生處,樂色聲香味觸故,滿足檀波羅蜜、戒、忍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亦如是,凡夫神通,及生梵天。

波羅蜜,此翻「度無極」,亦翻「到彼岸」。凡愚妄計梵世等未來殊勝果報為彼岸,故修布施等六法為能度能到也。一般俗人拜佛布施以求福報,皆此類也。

大慧,出世間波羅蜜者,聲聞緣覺墮攝受涅槃故,行六波羅蜜,樂自己涅槃樂。

二乘以得羅漢果為涅槃,徒樂已而不能度他。

出世間上上波羅蜜者,覺自心現妄想量攝受,及自心二故,不生妄想,於諸趣攝受非分,自心色相不計著。為安樂一切眾生故,生檀波羅蜜,起上上方便。即於彼緣,妄想不生戒,是尸波羅蜜,即彼妄想不生忍,知攝所攝,是羼提波羅蜜。初中後夜,精勤方便,隨順修行方便,妄想不生,是毗黎耶波羅蜜。妄想悉滅,不墮聲聞涅槃攝受,是禪波羅蜜。自心妄想非性,智慧觀察,不墮二邊,先身轉勝而不可壞,得自覺聖趣,是般若波羅蜜。

大乘菩薩善能了知二種自性,分別所現,不生妄想,不生執著,為度他而修檀波羅蜜,不求果報,不求涅槃,妄想不生,而不舍持戒,忍知能取所取精勤不退,不墮二乘涅槃,不耽著禪味,用智慧向內觀照,打破無始無明,見佛性,是般若波羅蜜。此修大乘六度之大概也。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

空無常剎那,愚夫妄想作,如河燈種子,而作剎那想。

剎那息煩亂,寂靜離所作,一切法不生,我說剎那義。

物生則有滅,不為愚者說,無間相續性,妄想之所薰。

無明為其因,心則從彼生,乃至色未生,中間有何分?

相續次第滅,餘心隨彼生,不住於色時,何所緣而生?

以從彼生故,不如實因生,云何無所成,而知剎那壞?

「空」是空間,「剎那」是時間,皆愚夫起於腦筋作用。空間存於無始無明,時間存於一念無明。如凡夫所見河流,燈燄,種子等物,剎那遷變無常,故作剎那想。若離腦筋作用,當體寂然,一法不生,安有剎那?但此乃佛性之真剎那也。凡物有生則有滅,非愚者之所能知,一切時間過現未相續之性,皆出自腦筋作用,以無始無明為其因,腦筋作用乃依一念無明而起。當一念未起,色未生時,則空空洞洞,中間何所住耶?比時,時間相續性次第滅,既無所成則安有壞耶?

修行者正受,金剛佛舍利,光音天宮殿,世間不壞事。

住於正法得,如來智具足,比丘得平等,云何見剎那?

佛性圓滿堅固,如金剛舍利,又如光音宮殿,火災不到,不可毀壞,此中安有剎那可見耶?此明佛性超過時間。

犍闥婆幻等,色無有剎那,於不實色等,視之若真實。

惟虛幻妄想之中,始有剎那可見,如視犍闥婆為幻,視四大種為實也。其實皆無實性,皆幻也。愚夫妄計耳。

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:世尊!世尊記阿羅漢得成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,與諸菩薩等無差別?一切眾生法不涅槃,誰至佛道?從初得佛至般涅槃,於其中間不說一字,亦無所答?如來常定故,亦無慮,亦無察,化佛化作佛事。何故說識剎那展轉壞相?金剛力士常隨侍衛,何不施設本際?現魔魔業,惡業果報,旃遮摩納、孫陀利女,空缽而出,惡業障現,云何如來得一切種智,而不離諸過?

佛性絕對,本不可說,如來為度生故,權為施設種種言教,以開示悟入。然為免聽者執著故,隨說隨破,至不留片言隻字,然後能入絕對之境。初說小乘,為羅漢授記,又謂小乘、中乘果不究竟,勉眾生精進以修大乘,入真涅槃証佛果。又謂菩薩不涅槃涅槃,無佛道可成,無証無得。凡此種種宣說,無非欲眾生破除我執、法執、空執也。然凡愚聞之,以為自相矛盾,未能洞其覆妙。又如來雖証無上佛果,而不免魔業惡障之擾,故大慧以此為問。旃遮摩納,即婆羅門之女,木魚繫腹謗佛與之交通。孫陀利女,即外道殺女埋佛住處,謗佛殺其女也。空缽而出,是剎黎那村事。

佛告大慧:諦聽!諦聽!善思念之,當為汝說。大慧白佛言:善哉世尊,唯然受教。佛告大慧:為無餘涅槃故說,誘進行菩薩行者故,此及餘世界修菩薩行者,樂聲聞乘涅槃,為令離聲聞乘,進向大乘,化佛授聲聞記,非是法佛。大慧,因是故,記諸聲聞與菩薩不異。大慧,不異者,聲聞緣覺,諸佛如來。煩惱障斷,解脫一味,非智障斷。大慧,智障者,見法無我。殊勝清淨,煩惱障者,先習見人無我斷。七識滅,法障解脫,識藏習滅,究竟清淨。

此答第一問「記阿羅漢得成菩提」之疑也。

因本住法故,前後非性,無盡本願故。

唐譯云:「我依本住法,作是密法,作是密語,非異於佛,後更有說,先如是諸文字故。」

此答第三「不說一字」之疑也。

如來無慮無察,而演說法,正智所化故,念不妄故,無慮無察,四住地、無明住地習氣斷故,二煩惱斷,離二種死,覺人法無我,及二障斷。

此答第四「常定」、第五「化佛」之疑也。如來說法,全由佛性上發揮,無有妄念,不待思慮,乃因無始無明已破,二煩惱已斷,法執、我執、空執皆除故也。

大慧,心、意、意識、眼識等七,剎那習氣因,善無漏品離,不復輪轉。大慧,如來藏者輪轉,涅槃、苦樂因,空亂意慧、愚痴凡夫所不能覺。

此答第六「剎那」之疑。七識乃一念無明即剎那為之因,而如來藏者,乃無始無明,苦樂之因,即空執是也。凡夫不覺也。一般註疏謂:如來藏是佛性、真如隨緣不變,非也。

大慧,金剛力士所隨護者,是化佛耳,非真如來。大慧,真如來者,離一切根量,一切凡夫聲聞、緣覺,及外道根量悉滅。得現法樂住,無間法智忍故,非金剛力士所護。

此答第七「常隨侍衛」之疑也。

一切化佛不從業生,化佛者非佛,不離佛。因陶家輪等眾生所作相而說法,非自通處說自覺境界。

此追答第九「現魔魔業及惡業果報」之疑也。

復次大慧,愚夫依七識身滅,起斷見,不覺識藏故,起常見。自妄想故,不知本際。自妄想慧滅,故解脫。四住地、無明住地習氣斷故,一切過斷。

此追答第八「施設本際」之疑也。見七識滅,則誤認無想天以為涅槃,而不知尚有無始無明未破,畢竟遂起妄想也。無始無明空洞冥漠,安有本際,須打破之,才得解脫。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

三乘亦非乘,如來不磨滅,一切佛所記,說離諸過惡。

為諸無間智,及無餘涅槃,誘進諸下劣,是故隱覆說。

諸佛所起智,即分別說道,諸乘非為乘,彼則非涅槃。

欲色有及見,說是四住地,意識之所起,識宅意所住。

意及眼識等,斷滅說無常,或作涅槃見,而為說常住。

此偈但頌第一、第八兩意,而餘疑可並釋也。初三偈頌第一意,後二偈頌第八意。識宅者,第八識為前七窟宅,第八識中潛伏之無始習氣種子,即無始無明,受刺激而起一念無明,即第七識,為第六識親依也。前七念念生滅,說為無常,縱令暫滅,仍非涅槃,蓋第八識中無始習氣種子未斷故也。

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曰:

彼諸菩薩等,志求佛道者,酒肉及與蔥,飲食為云何?

惟願無上尊,哀愍為演說,愚夫所貪著,臭穢無名稱。

虎狼所甘嗜,云何而可食?食者生諸過,不食為福善。

惟願為我說,食不食罪福。

大慧菩薩說偈問已,復白佛言:惟願世尊,為我等說食不食肉功德過惡,我及諸菩薩,於現在未來,當為種種希望食肉眾生,分別說法,令彼眾生慈心相向,得慈心已,各於住地清淨明了,疾得究竟無上菩提。聲聞、緣覺自地止息已,亦得速成無上菩提。惡邪論法諸外道輩、邪見斷常顛倒計著,尚有遮法不聽食肉,況復如來,世間救護,正法成就而食肉耶?

此問食肉功德。謂外道邪見,尚有遮禁食肉者,何況如來大悲含育,而許食肉耶?

佛告大慧:善哉!善哉!諦聽!諦聽!善思念之,當為汝說。大慧白佛言:唯然受教。佛告大慧: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,然我今當為汝略說。謂一切眾生從本以來,展轉因緣,嘗為六親。以親想故,不應食肉。驢、騾、駱駝、狐、狗、牛、馬、人、獸等肉。屠者雜賣故,不應食肉。不淨氣分所生長故,不應食肉。眾生聞氣,悉生恐怖,如旃陀羅及譚婆等,狗見憎惡,驚怖群吠,故不應食肉。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,不應食肉。凡愚所嗜,臭穢不淨,無善明稱故,不應食肉。令諸咒術不成就故,不應食肉。以殺生者見形起識,深味著故,不應食肉。彼食肉者,諸天所棄,故不應食肉。令口氣臭故,不應食肉。多惡夢故,不應食肉。空間林中虎狼聞香故,不應食肉。令飲食無節故,不應食肉。令修行者不生厭離故,不應食肉。我嘗說言,凡所飲食,作食子肉想,作服藥想故,不應食肉。聽食肉者,無有是處。

「旃陀羅」,此翻屠者。「譚婆」此翻獵師,此斥食肉者。

復次大慧,過去有王名師子蘇陀娑 (唐云名師子生) ,食種種肉,遂至食人,臣民不堪,即便謀反,斷其奉祿。以食肉者有如是過故,不應食肉。

此引前車以為殷鑒也。

復次大慧,凡諸殺者,為財利故,殺生屠販,彼諸愚痴食肉眾生,以錢為網,而捕諸肉。彼殺生者,若以財物,若以鉤網,取彼空行、水陸眾生,種種殺害屠販求利。大慧,亦無不教、不求、不想而有魚肉,以是義故,不應食肉。

雖不自殺,亦不教殺,但以錢買肉,賣者因得錢而賣肉,是仍買者殺之也。設無人買,彼將安賣。昔善導大師宏淨土,一時屠肆無過問者,為之改業。此其效也。

大慧,我有時說遮五種肉,或制十種。今於此經,一切種、一切時,開除方便,一切悉斷。

有時遮五種者,謂見殺,聞殺,疑殺,非自死,非鳥殘,皆不得食也。或制十種者,謂人蛇,象,馬,龍,狐,豬,狗,獅子,獼猴,十不淨肉不得食也,此皆不得已之權漸法門,故於今經一切悉斷,方為實義也。

大慧,如來應供等正覺尚無所食,況食魚肉,亦不教人,以大悲前行故,視一切眾生猶如一子,是故不聽令食子肉。

如來法身,非雜食身,況食魚肉耶。大悲前行者,以大悲度世為職志也。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

曾悉為親屬,鄙穢不淨雜,不淨所生長,聞氣悉恐怖。

一切肉與蔥,及諸韭蒜等,種種放逸酒,修行常遠離。

魚肉五辛及酒,皆鄙穢不淨,應遠離勿食。五辛者,一蔥,二韭,三蒜等,四薤,五興渠。

薤亦名蕎子,江右等處多有之叢席妄言可用,大誤大誤。興渠,此方所無。

亦常離麻油,及諸穿孔床,以彼除細蟲,於中極恐怖。

西土麻油,先淹令出虫,然後壓之,故不可食。

飲食生放逸,放逸生諸覺,從覺生貪欲,是故不應食。

由食生貪欲,貪令心迷醉,迷醉長愛欲,生死不解脫。

此明飲酒食肉為解脫之障。

為利殺眾生,以財網諸肉,二俱是惡業,死墮叫呼獄。

若無教想求,則無三淨肉,彼非無有因,是故不應食。

人知殺者之惡,而不知買者之惡也。我若不買,彼何用殺。雖云不見殺,不聞殺,不疑為已殺,實則因我買肉,有以殺之,想之求之,豈無因哉。

彼諸修行者,由是悉遠離,十方佛世尊,一切咸訶責。

展轉更相食,死墮虎狼類,臭穢可厭惡,所生常愚痴。

多生旃陀羅,獵師譚婆種,或生陀夷尼,及諸食肉性。

羅剎貓狸等,偏於是中生。

此顯食肉之惡報也。「陀夷尼」魏作「羅剎女」。

縛象與大雲,央掘利魔羅,及此楞伽經,我悉制斷肉。

縛象二譯皆作象腋,亦經名也。 《 大雲經 》 , 《 央掘經 》 , 《 大涅槃經 》 及此經中,悉說斷肉食。

諸佛及菩薩,聲聞所訶責,食已無慚愧,生生常痴冥。

先說見聞疑,已斷一切肉,妄想不覺知,故生食肉處。

初制三種淨肉,即已斷一切肉,以除見聞疑外,更無不殺之肉可得故也。而妄想分別謂果有淨肉可食,何其謬哉。

如彼貪欲過,障礙聖解脫,酒肉蔥韭蒜,悉為聖道障。

未來世眾生,於肉愚痴說,言此淨無罪,佛聽我等食。

食如服藥想,亦如食子肉,知足生厭離,修行行乞食。

安住慈心者,我說當厭離,虎狼諸惡獸,恆可同遊止。

若食諸血肉,眾生悉恐怖,是故修行者,慈心不食肉。

食肉無慈慧,永背正解脫,及違聖表相,是故不應食。

得生梵志種,及諸修行處,智慧富貴家,斯由不食肉。

此法顯食肉之過,不食之德也。

偈曰:

稽首寂滅海,莊嚴妙色身,圓滿總持門,永離文字相。

隨緣和合者,自性清淨僧,蒙以同體慈,哀愍攝受我。

能以思惟心,入此甚深藏,于一毛端頭,現自覺境界。

普使見聞者,頓悟法性空,一切幻化緣,了遠唯心現。

願法界量滅,同入平等觀,普於一切時,一切塵中現。

凡在有情身,共登極樂國。

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之下終

月溪秉 師命草此疏,改蓋開始於甲申三月,未及半而病作,遂爾擱置。迨乙酉四月來結夏峨嵋山,始賡續舉筆,至六月底而卒業。前後一年,兩易居所,豈易易哉。其中有待斟酌之處尚須俟諸異日,至其大旨,自謂無違於 釋迦本意也。

網頁設計 由 WOW網頁設計公司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