語言版本
 
月溪法師講楞伽經(卷一上 之二)

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一之上疏  月溪法師講

[卷一上之一]   [卷一上之二]    [卷一下]   [卷二上]   [卷二下]   
[卷三上]
  [卷三下]   [卷四上]   [卷四下]

無上世聞解 指佛 ,聞波所說偈,大乘諸度門,諸佛心第一:善哉善哉問,大慧善諦聽,我今當次第,如汝所問說。生及與不生,

生:指六道四生,不生:指佛性不生滅。

涅槃空剎那。

剎那之間了卻生死。

趣至無自性。

自佛性上看,六道、四生皆沒有。亦即眾生即佛,大地皆淨土之意。

佛諸波羅蜜,佛子與聲聞,緣覺諸外道,及與無色行,

達無始無明境界,乃二乘行。

如是種種事。須彌巨海山,洲渚剎土地,星宿及日月,外道天修羅。解脫自在通,力禪三摩提,滅及如意足,覺支及道品,諸禪定無量,諸陰身往來,正受滅盡定。

先正思想,後將思想滅盡入定,小乘法也。

三昧起心說。

將入定境界傳說。

心意及與識。

識指見聞知覺。

無我法有五。自性想所想,及與現二見,

乘及諸種性。金銀摩尼等, 指見性者 。 一闡提大種,

荒亂及一佛。 一佛指娑婆世界 。 智爾燄得向。 為所知障所礙 。 眾生有無有,

象馬諸禽獸,云何而捕取?譬因成悉檀,

及與作所作。叢林迷惑通, 叢林譬喻眾眾生思想 。 心量不現有 真心無法發揮。

諸地不相至, 前七地與後三地不相通 。 百變百無受。 思想百變不容受 。 醫 方工巧論,

伎術諸明處。諸山須彌地,巨海日月量,

下中上眾生,身各幾微塵。一一剎幾塵,

弓弓數有幾。肘步拘樓舍,半由延由延。

兔毫?塵蟣。羊毛 [ 麥廣 ] 麥塵。缽他幾 [ 麥廣 ] 麥。

阿羅 [ 麥廣 ] 麥媿。獨籠那佉梨,勒叉及舉利,

乃至頻婆羅,是各有幾數?為有幾阿 [ 少 / 兔 ]

名舍梨沙婆?幾舍利沙婆。名為一賴提?

幾賴提摩沙?幾摩沙陀那?復幾陀那羅?

為迦梨沙那?幾迦利沙那?為成一波羅?

此等積聚相,幾波羅彌樓?是等所應請,

何須問餘事?聲聞辟支佛,佛及最勝子。

身各有幾數,何故不問此?火燄幾阿 [ 少 / 兔 ]

風阿 [ 少 / 兔 ] 復幾?根根幾阿 [ 少 / 兔 ] ?毛孔眉毛幾?

護財自在王,轉輪聖帝王,云何王守護?

云何為解脫?廣說及句說?如汝之所問。

眾生種種欲?種種諸飲食?云何男女林?

金剛堅固山?云何如幻夢,野鹿渴愛譬?

云何山天仙,揵闥婆莊嚴?解脫至何所?

誰縛誰解脫?云何禪境界?變化及外道?

云何無因作?云何有因作?有因無因作?

及非有無因? 有因有果非無因能成果 。 云何現已滅? 造因不受果外道之說也 。 云何淨諸覺? 淨即滅也 。

云何諸覺轉? 將思想改變 。 及轉諸所作?云何斷諸想?

云何三昧起? 起正受 。 破三有者誰? 三有即三界 。 何處為何身? 身在何處 。

云何無眾生,而說有吾我?云何世俗說?

唯願廣分別。所問相云何?及所問非我。

云何為胎藏?及種種異身?六道四生。 云何斷常見?

云何心得定?言說及諸智?戒種性佛子?

云何成及論?云何師弟子?種種諸眾生,

斯等復云何?云何為飲食?聰明魔施設?

云何樹葛藤?最勝子所問。云何種種剎? 種種不同 。

仙人長苦行?云何為族姓?從何師受學?

云何為醜陋?云何人修行?欲界何不覺?

阿迦膩吒成? 色究竟天名 。 云何俗神通?云何為比丘?

云何為化佛?云何為報佛?云何如如佛?

平等智慧佛?云何為眾僧?佛子如是問?

箜篌腰鼓華?剎土離光明?心地者有七,

所問皆如實?此及餘眾多,佛子所應問?

一一相相應,遠離諸見過,悉檀離言說。

我今當顯示?次第建立句。佛子善諦聽,

此上百八句,如諸佛所說。不生句, 滅 。

生句, 生 。 常句, 生 。 無常句。

相句。 有相 。 無相句。 無相 。

以上即四句是也。四句者,有,無,亦有亦無,非有非無,不生句是無,生句是有,常句是亦有,無常句是亦無,相句是非無,無相句是非有,佛所答以此為綱。

住異句。

世界生住異滅。

非住異句。

佛性無生住異滅。

剎那句,非剎那句。

自性超時間空間,故無剎那。剎那乃腦筋作用耳。

自性句,離自性句。

佛性本來圓滿,不必求,亦不難,不必頭上安頭。

空句,不空句。

空即真如佛性,故不空。所謂實相。

斷句,不斷句。

佛性不斷滅。

邊句,非邊句。中句,非中句。

自性非中邊,中邊乃腦筋作用。

常句,非常句。

自性不變易,常與非常等。

緣句,非緣句。

自性乃絕對者,故無因緣。

因句,非因句。

同上。

煩惱句,非煩惱句。

自性中無煩惱,煩惱即菩提。

愛句,非愛句。

自性無憎愛。

方便句,非方便句。

方便乃為眾生而設,佛性中本無所謂方便。

巧句,非巧句。

佛說法開權顯實,設化城引入寶所,自性體中本無也。

淨句,非淨句。

佛性本無淨染。

成句,非成句。

佛性究竟堅固無成壞。

譬句,非譬句。

佛性譬喻,乃隨順眾生根器機緣。佛性本非言語所能譬喻。

弟子句,非弟子句。

師句,非師句。

諸佛及眾生佛性不別,古人云:「老僧與三世諸佛同一鼻孔出氣。」故無師(徒 ? )弟之分,故佛說:「拘那含是我。」

種性句,非種性句。

眾生雖具種種心性,而其佛性不異,故曰: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。」

三乘句,非三乘句。

《法華經》:「十方國土中,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,除佛方便說,但以假名字,引導於眾生,說佛智慧故,唯此一事實,餘二則非真。」

所有句,非所有句。

所有,即寂靜見。經云:「寂滅最樂。」佛性本來寂滅,不必再求寂靜。

願句,非願句。

自佛性上看,無眾生可度,無佛可成。

三輪句,非三輪句。

三輪,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佛性超於時間,故無所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

相句,非相句。

相即形相。相本無名,名皆假設。

有品句,非有品句。

即有句、非有句,無句、非無句,佛性離四句,絕百非。

俱句,非俱句。

「我空」「法空」俱空,佛性本無二見,不必再求空。

緣自聖智現法樂句,非現法樂句。

自證得境界不可得。經云:「無智亦無得。」又云:「乃至無有少法可得。」

剎土句,非剎土句。阿 [ 少 / 兔 ] 句,非阿 [ 少 / 兔 ] 句。

剎土國土,阿 [ 少 / 兔 ] 塵也。指法身淨土與穢土無二無別。

水句,非水句。弓句,非弓句。

弓,印度尺度名,四時為一弓,實指四大。

實句,非實句。數句。非數句。

佛性不可以算數計量。

明句,非明句。

明指神通,佛性本來具足六通,不再求神通。

虛空句,非虛空句。

佛性不能比量。

雲句,非雲句。

雲,集也,佛性無集散。

工巧伎術明處句,非工伎術明處句。

佛性無五明。

風句,非風句。地句,非地句。

佛性無四大,亦不離四大。

心句,非心句。施設句,非施設句。

皆假名。

自性句,非自性句。

真如本體,本不可名,自性不過假名而已。

陰句,非陰句。

五蘊皆是佛性。

眾生句,非眾生句。

佛說:「眾生,即非眾生。」乃自佛性上看。

慧句,非慧句。

不假修持,不重己靈。

涅槃句,非涅槃句。

涅槃生死了不相干。

爾燄句,非爾燄句。

佛性不受所知障。

外道句,非外道句。

佛性無內外。

荒亂句,非荒亂句。

世間與出世間無別。

幻句,非幻句。夢句,非夢句。燄句,非燄句。

佛性真妄不二。

像句,非像句。

無影像。

輪句,非輪句。

輪,即火輪,極快。佛性不轉。

揵闥婆句,非揵闥婆句。

仙人化城,佛性無此。

天句,非天句。

佛性超過二十八天。

飲食句,非飲食句。淫欲句,非淫欲句。

佛性無飲食男女。

見句,非見句。

佛性無知見。

波羅蜜句,非波羅蜜句。

《金剛經》:「佛說波羅蜜,即非波羅蜜,是名波羅蜜。」

戒句,非戒句。

佛性是無上菩提心戒,不必再持戒。祖師云:「我這裏無此閑家具。」

日月星宿句,非日月星宿句。

山河大地,日月星宿,皆是佛性。

諦句,非諦句。

真如佛性諸法空相,無苦集滅道。

滅起句,非滅起句。

佛性無起滅,無緣起。

治句,非治句。

佛性乃絕者,故無對治。

相句,非相句。

佛性非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四相。

支句,非支句。

七覺支。

巧明處句,非巧明處句。

佛性無五明。

族句,非族句。

無種族最平等。

仙句,非仙句。

仙未脫三界,佛已超三界。

王句,非王句。

佛性平等,眾生與佛平等無王。

攝受句,非攝受句。

三攝受,誓修一切善,誓斷一切惡,誓度一切眾生。佛性中無善惡,無眾生可度。

寶句,非寶句。

本來具足。

記句,非記句。

記憶非佛性。

一闡提句,非一闡提句

信與不信,了不相干。

女男不男句,非女男不男句。

無男女相,無五不男相。

味句,非味句。

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

事句,非事句。

無事障。

身句,非身句。

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

覺句,非覺句。

無見聞知覺。

動句,非動句。

語默動靜,皆是佛性。

根句,非根句。

無六根。

有為句,非有為句。無為句,非無為句。

有為、無為,皆是兩頭話。

因果句,非因果句。

佛性超出輪迴因果。

色究竟句,非色究竟句。

色即是佛性,與佛性無別,故曰:「色即是空。」

節句,非節句。

無時節。

叢樹葛藤句,非叢樹葛藤句。雜句,非雜句。

佛性無雜無亂,離種種言說。

說句,非說句。

離四句,絕百非,《維摩經》:「乃至無有言說。」

毘尼句,非毘尼句。比丘句,非比丘句。

佛性不持戒,無比丘相。

處句,非處句。

佛性不必住持。

字句,非字句。

佛性非語言文字,所能形容。

大慧,是百八句,先佛所說。汝及諸菩薩摩訶薩,應當修學。

以上佛所答,皆就佛性發揮。

以上禪宗結束。達摩印證悟道者,用以上一段。

以下講法相唯識。

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,復白佛言:世尊,諸識有幾種生住滅?

諸識指見聞知覺,即阿賴耶識。

佛告大慧:諸識有二種生住滅,非思量所知。

二種即生滅二種,明心見性後才能知。

諸識有二種生,

識指業識、阿賴耶識。


謂流注生,

即九相中六麤,細分別之相續相。

及相生。

即九相中三細,──境界相,──現識印象收進。

有二種住,謂流注住,及相住。

印象停留。

有二種滅,謂流注滅,及相滅。

印象消滅。

大慧,諸識有三種相,謂轉相、

即能見相。

業相、

即境界相。

真相。

即九相中之三細相。

大慧,略說有三種識,廣說有八相。何等為三?謂真識、現識、

三細。

及分別事識。

六粗,真識念未動即業相,現識念已動即能見相與境界相。分別事識即細粗分別,即智相至業繫苦相。

大慧,譬如明鏡。

比阿賴耶。

持諸色像,現識處現。

現識即七識,將印像送入阿賴耶識處,阿賴耶將印像由八識表現出來。

亦復如是。

大慧,現識及分別事識,此二壞不壞,相展轉因。

不壞者,不斷也,有現識將印像 ( 象 ?) 經驗積集,然後能生判別,即相生及流注生,互相為因,相續生滅也。

大慧,不思議熏及不思議變,是現識因。

現識境界,皆由不思議微細熏變所成,故為現識因,乃由外入,熏變乃外界種種變幻印像之謂。

大慧,取種種塵,及無始妄想熏,是分別事識因。

塵積集於內謂之「取」,取者記住也,加以無始以來原有之妄想醞釀於內,然後能生分別,故為分別事識之因。乃由內自生,「取」字出第七識。

大慧,若覆彼真識,種種不實諸虛妄滅,則一切根識滅,是名相滅。

真識即阿賴耶識,阿賴耶識能生虛妄分別,亦能滅種種虛妄分別。阿賴耶滅,則前七識俱滅,一切相皆滅,即前文所謂二種滅中之相滅是也。

大慧,相續滅者,相續所因滅,則相續滅,所從滅及所緣滅,則相續滅。

相續即流注義。相續以九相為因緣。因緣滅則相續無由生,故謂二種滅為相滅及流注滅,而阿賴耶不滅不可斷。

大慧,所以者何?是其所依故。依者,謂無始妄想薰;緣者,謂自心見等識境妄想。

無始妄想是三細。自心見等識是六麤,即分別事識。

大慧,譬如泥團微塵,非異,非不異。金莊嚴具,亦復如是。大慧,若泥團微塵異者,非彼所成,而實彼成,是故不具。若不異者,則泥團微塵,應無分別。

泥團微塵,譬相及流注。異而實同,皆阿賴耶所生。金莊嚴具譬佛性。一切皆不離佛性,山河大地,皆妙明真心也。

如是,大慧,轉識、藏識、真相若異者,藏識非因;若不異者,轉識滅,藏識亦應滅,而自真相實不滅。是故,大慧,非自真相識滅,但業相滅。

轉識,即前五識轉六識,六識轉七識,七識轉八識,八識轉九識。(菴末羅識,即白淨識)前八識不可破,九識可破。九識破後,即見其相。藏識即含藏識,包括八識。真相指佛性。明心見性之後,八識皆變為佛性。藏識非因者,謂藏識非生滅之因,故不滅。滅者,乃業相耳。故相及流注有生住滅,而八識及佛性則無生住滅,但有轉識成智。一入佛性,則皆變為佛性,故自其異者觀之,則生滅者,乃相與流注耳,藏識無關也。自其不異者觀之,則皆一佛性耳,無所謂生滅也。

若自真相識滅者,藏識則滅。大慧,藏識滅者,不異外道斷見論議。

大慧,彼諸外道作如是論,謂:「攝受境界滅,識流注亦滅。」若識流注滅者,無始流注應斷。

攝受境界,即含藏識。外道以為斷六根八識可以成道,乃落空。即落於無始無明境界。

不能成佛,佛性乃不生不滅者。

大慧,外道說流注生因,非眼識色明集會而生,更有異因。大慧,彼因者,說言若勝妙、若士夫、若自在、若時、若微塵。

佛說流注乃因緣和合而有,而外道則以為別有生因。如數論師以神我為勝性,即「勝妙」。勝論師以大自在天能生諸法為起因。「士夫」即大梵,謂大梵天能生一切。「時」,七種外道之一。微塵乃順世外道所計。

復次大慧,有七種性自性。

外道有七種自性。

所謂集性自性。

集謂聚集,指數論師所立二十五法,以彼所執五大十一根從初覺心、五塵、三事,集聚生起。

性自性。

數論師立勝性,以為自性。

相性自性。

勝論師所立六句以實、德、業,大有、和合、同異及四大極微等質,礙法為生起因。

大種性自性。

順世所立四大是常能生諸法,謂微塵能生粗色是也。

因性自性,緣性自性。

二聲論師所立,一待緣生,即以聲為生法之因,此乃單以聲為因,故云:「因性自性,二待緣顯。」即以生聲之緣為因,故云「緣性自性。」

成性自性。

此指許六句中和合句也,彼執諸法和合而成,故云「成性自性。」

外道七種自性,總不出四句,謂自生,他生,共生,無因生也。因性自性即自生;大種性自性,緣性自性,即他生;集性自性,相性自性,成性自性,即共生;性自性,即無因生。總之有生即有滅,不出生滅,而佛說自性乃無生無滅。

復次大慧,有七種第一義,所謂心境界、

常住真心本體。

慧境界智境界、

常住真心之妙用。

見境界、

真知真見,隨拈一法,皆是佛法。

超二見境界。

超我見法見境界。

超子地境界、

超十地境界。

如來自到境界。

大圓覺境界。

大慧,此是過去、未來、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,性自性第一義心。

應供即出現世間成正覺。

以性自性第一義心,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。

在世間成道。

出世間上上法。

隨拈一法,皆是自性,即不二法門。

聖慧眼,入自共相建立。

聖慧眼所證共相,共相即一合相,凡聖情絕,內外一體之相所建立。

如所建立,不與外道論惡見共。

大慧,云何外道論惡見共,所謂自境界妄想見。不覺識自心所現,分齊不通。

外道以妄想見故有生滅之見,以為定一定異而不通也。

大慧,愚痴凡夫,性無性,自性第一義,作二見論。

愚痴凡夫,以生滅為自性,皆落於我執、法執二見。

復次大慧,妄相三有苦滅。無知愛業緣滅,自心所現幻境隨見,今當說。

無知即一念無明能起愛業而不能斷。

明心見性之後,妄想三有苦及無知愛業緣皆變為佛性。所謂「煩惱即是菩提」是也,故不必斷。倘不見性,則妄想雖暫時斷滅,不久之後,自心幻境又現。故外道斷六根及一念無明,皆非澈底辦法。惟佛以聖慧眼證入,佛性本體後所建立之共相境界,乃能真妄合一,不生不滅也。

大慧,若有沙門、婆羅門,欲令無種、有種因果現,及事時住。緣「陰、界、入」生住,或言生已滅。

佛所建立之第一義境界。乃離於生住滅及因果有無者。明心見性之後,一切皆為共相,皆是佛性,五陰亦變為佛性。而外道則執於斷常二見,故認生住滅及因果有無為實有,而誤認五陰為一切生住滅之本,故欲斷滅之也。

大慧,彼若相續:若事、若生、若有、若涅槃、若道、若業、若果、若諦、破壞斷滅論。所以者何?以此現前不可得,及見始非分故。

現前皆非其實,而不能見根本實相,成道無分。

大慧,譬如破瓶不作瓶事,亦如焦種不作芽事。

如是大慧,若陰界入性,已滅、今滅、當滅,自心妄想見,無因故,彼無次第生。

破無因外道。謂五陰可斷滅,皆自心妄想見。若無因,則無果,何有次第耶?

大慧,若復說無 (滅) 種、有 (生) 種、識,三緣合生者,龜應生毛,沙應出油。汝宗則壞,違決定義。有種、無種說,有如是過,所作事業悉空無義。

此破轉計。外道轉計云:一切諸法,雖本無種,但由識、根、境三緣和合,則便得生;或轉計云:一切諸法,雖有勝妙、士夫、自在、時方、微塵以為其種,仍須識、根、境三緣和合,才得生。故今破無種云:若本無種三緣合生者,則龜本無毛,三緣合時亦應生毛,既違決定義。

即真理。

汝無種宗,豈不壞乎。次又破有種,云若先有勝妙、士夫等諸法種,更俟三緣合生者,則勝妙等既有毛種。三緣合時,龜應生毛;沙應出油矣。故實云云有種、無種說,有如是過,不知自心種規。

即阿賴取種子。

互為因果正義。遂使自己所作苦行,不得結果,空不實益矣。

大慧,彼諸外道,說有三緣合生者,所作方便。

教理也。

因果自相,過去未來現在,有種無種相。

即外道所立各種教理。

從本已來成事相承。

外道六大師相承受。

覺想地轉。

俱是依自覺妄想地轉,以推測假設各種自性。

自見過習氣。

邪見惡習所薰。

作如是說。

故作如是斷常之論。

如是大慧,愚痴凡夫,惡見所噬,邪曲迷醉。

作種種曲解。

無智,妄稱一切智說。

本無實智,而妄自稱己之學說,乃一切智說。

大慧,若復諸餘沙門、婆羅門,見離自性。

見諸法離於自性。

浮雲、大輪、乾闥婆城、無生、幻、燄、水月,及夢。內外心現,妄想無始虛偽,不離自心。

自心指阿賴耶識發現,由無始種子所薰。

妄想、因緣滅盡。離妄想說所說,觀所觀,受用、建立身之藏識。

先將一切法歸納於阿賴耶識,再於識境忘卻能所,則離生住滅矣。

於識境界,攝受,

能取之心。

及攝受者。

所取之境。

不相應。

能所雙忘也。

無所有境界,離生住滅。

能所雙忘,則離生住滅。

自心起,隨入分別。

離生住滅之後,則是真心,再起真心以分別,則無往而非自性,所謂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是也。

大慧,彼菩薩。

如此用功則。

不久當得生生涅槃平等,大悲巧方便,無開發方便。

四十九年說法,未說著一字。

大慧,彼於一切眾生界,皆悉如幻。

無眾生可度。

不勤因緣。

自性離緣起。

遠離內外境界。

內外合一。

心外無所見。

一切皆是佛性。

次第隨入無相處。

入自性本體,無相即實相。

次第隨入,從地至地三昧境界。

自劫地至佛地得正定境界。

解三界如幻,分別觀察,當得如幻三昧。

已至佛地正定境界,則三界皆常寂光淨土,無異無別,故曰「如幻三昧。」

 

度自心現無所有,得住般若波羅蜜。

此時自心所現,皆是佛性,佛性之外別無所有。

捨離彼生,所作方便。

即已明心見性,得住般若三昧,得不消再修,一切法門方便,皆無甪處,故應捨離。

金剛喻三摩提,隨入如來身。

金剛喻佛性不壞,如來身即法身,遍滿虛空,無所不在。

隨入如如化。

一切現成。

神通自在。

超脫妄境,無有障礙,故能神通自在。

慈悲方便,具足莊嚴。

以慈悲方便度眾生,具足無上莊嚴。

等入一切佛剎、外道入處。

「地獄天宮,皆為淨土。」佛性無所不遍。

離心意意識。

心意意識等,已轉為四智;八識已得八解脫。

是菩薩漸次轉身,得如來身。

八識漸次轉四智,得入真如本體。

大慧,是故欲得如來隨入身者,當遠離陰界入。心因緣所作方便,生住滅妄想虛偽。

欲得解脫者,當知佛性中無五蘊,一切虛妄生滅,皆因緣所生,明此然後能漸次解脫轉識成智。

唯心直進。

既明因緣所作虛妄,然後直進向前看。

觀察無始虛偽過。

便到無始無明境界,即第九菴末羅識境界,此為最緊要關頭,眾生所以不能見佛性者,皆此識所蔽也。

妄想習氣因。三有思惟無所有。

三界乃無始妄想,習氣所成,本無體性,菴末羅識一破,則可超出三有,到如來境界。

佛地無主。

無生滅。

到自覺聖趣,自心自在。

山河大地,皆如來妙明真心。

到無開發行。

到此無修,佛性無緣起。

如隨眾色摩尼,隨入眾生微細之心。

佛性如摩尼寶珠,隨方顯色,入於五濁惡世眾生之心,而化度之。

而以化身隨心量度。

隨眾生根器種性而化度之。

諸地漸次,相續建立。

故十地隨次相續建立。

是故大慧,自悉檀善,應當修學。

以上自度度他法門最善,故當依此修學。

 

 

網頁設計 由 WOW網頁設計公司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