語言版本
 
月溪法師講楞伽經(卷二上)

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二之上  月溪法師講

[卷一上之一]   [卷一上之二]    [卷一下]   [卷二上]   [卷二下]   
[卷三上]   [卷三下]   [卷四上]   [卷四下]

宋天竺三藏沙門求那跋陀羅譯

魏北印度三藏沙門菩提流支重譯

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三譯

昆明彌陀寺沙門月溪法師註疏

一切佛語心品第二之上

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,白佛言:世尊,世尊脩多羅說: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,如大價寶,垢衣所纏。如來之藏常住不變,亦復如是。而陰界入垢衣所纏,貪欲恚痴不實妄想塵勞所污,一切諸佛之所演說。云何世尊同外道說我,言有如來藏耶?世尊,外道亦說有常作者,離於求那,周遍不滅。世尊,彼說有我。

大慧問佛常說如來藏自性清淨,常住不變,眾生皆具此不變佛性,為陰界處垢衣所纏,遂有妄想生死,豈非與外道所說有常者同耶?「求那」,此翻為依,即所謂不依諸緣是也。外道說有常依者,不依諸緣,周遍不滅。如神我、梵天、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等是也。世尊所說如來藏常住,豈非同於外道所說之我乎?

佛告大慧:我說如來藏,不同外道所說之我。大慧,有時說空、無相、無願、如、實際、法性、法身,涅槃、離自性、不生不滅、本來寂靜、自性涅槃,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。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,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。大慧,未來、現在菩薩摩訶薩,不應作我見計著。

佛言我所說之真我,與外道不同,有時說空,說無相、無願、如、實際等等名稱,皆為使眾生明白如來藏而假立種種名稱。其實如來藏境界,離於假名,覓此種種名稱,了不可得,毫無干涉。佛為恐眾生聞無我之語而生畏怖,故說真如不變,教令打破無始無明 (即妄想無所有境界) 。然後能入如來藏門,親証空、無相、無願等境。並非空談,非同外道全憑腦筋計著而立我見也。

譬如陶家,於一泥聚,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,作種種器。如來亦復如是,於法無我,離一切妄想相,以種種智慧,善巧方便,或說如來藏,或說無我。以是因緣,故說如來藏,不同外道所說之我。

佛所說如來藏真如實性,乃親自証入之後,就佛性本體上發揮妙理,故僅一佛性,而有種種說法。譬如製陶器者,於一泥聚,用人工水木輪繩等,製成種種陶器,器雖不同,其不離泥土則一也,如來說亦是如此。離一切妄想相,於真實境,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,或說如來藏,或說無我,然皆不外欲使眾生明白,真如妙理而已。故佛說如來藏,實不同外道所說之我。

是名說如來藏開引計我諸外道故,說如來藏。令離不實我見妄想。入三解脫門境界。希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是故,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,若不如是則同外道。是故,大慧,為離外道見故,當依無我如來之藏。

外道妄計人我二見,不能脫離,故說如來藏真實境界以開引之,令離於不實二種我見妄想,入於空、無相、無願三解脫門,望其疾得無上菩提,如來若非就真如來佛性上發揮者,則同於外道矣。故依無我如來藏說法者,名為佛;妄計人我妄想說法者,名為外道,其不同在此耳。今之佛徒,未明本體,而妄說諸緣,同於外道矣,豈不深可懼耶。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

人相續陰,緣與微塵,勝自在作,心量妄想。

此重破外道所計,「人」即士夫及人量外道,「相續」即壽命外道,「陰」即眾生,皆是人我執也。「緣」謂四大虛空及時方等。「微塵」即極微,勝論師所立。「勝」者,數論師立冥初為勝性。「自在」,即大自在天。謂彼等,為生因,為作者,體實遍常,皆是法我執也。此人我、法我二執,皆阿賴耶妄想作用,非真實也。

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,觀未來眾生。復請世尊,惟願為說脩行無間,如諸菩薩摩訶薩脩行者大方便。

大慧對於本體,既已明白,乃為利益未來眾生故,請佛說修行法門。「無間」者,二道之一,方斷惑而不為惑間隔之無漏智也。已斷惑已,正證理之智為解脫道。無間乃前念之因道,解脫乃後念之果道也。

佛告大慧,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,得脩行者大方便。云何為四?謂善分別自心現、觀外性非性、離生住滅見、得自覺聖智善樂,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,得修行者大方便。

四法者,明白阿賴耶及諸識作用,知一切法緣起非性,打破無始習氣種子, (即無始無明) 離生住滅見,將八識轉為四智,乃修行之大方便也。

云何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現。謂如是觀三界:唯心分齊、離我我所、無動搖、離去來。無始虛偽習氣所熏,三界種種色行繫縛,身財建立,妄想隨入現,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現。

自心現者,觀察三界唯一真心,離於我及我所,無變易去來,不受薰染,其變幻無常之現象,乃阿賴耶識中種子薰現行,現行薰種子,互為因緣,遂有種種色行,繫縛生死,變化顯現。若了緣起無性,則三界萬象,皆為佛性矣。

云何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?謂焰夢等一切性,無始虛偽妄想習因,觀一切性自性。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善觀外性非性,是名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。

三界一切諸法,皆依無始無明而起 (即虛偽妄想習因) ,無始無明本無體性,故一切諸法,亦無體性,如陽燄夢境一樣,故曰「外性非性」。

云何菩薩摩訶薩善離生住滅見?謂如幻夢一切性,自他俱性不生,隨入自心分齊,故見外性非性。見識不生,及緣不積聚,見妄想緣生,於三界內外一切法不可得。見離自性,生見悉滅。知如幻等諸法自性,得無生法忍。得無生法忍已,離生住滅見,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離生住滅見。

一切法既如夢幻,自他性俱不生,則入於自心分齊平等境界。外物既無有,則見識亦不生。能所既無,則因緣無由積聚。已知三界萬象由妄想緣起而生,離開妄想緣起,則內外一切法了不可得,皆無實體,故生見悉滅,知如幻等諸法,乃以無明空華為性,遂得無生法忍,生住滅見皆離。

云何菩薩摩訶薩得自覺聖智善樂?謂得無生法忍,住第八菩薩地,得離心意意識,五法,自性,二無我相,得意生身。

此言轉識成智,則得自在無礙之意生身也,八地以前未離心意意識,猶是對治生滅境界,障礙未除。及無始無明已破,得無生法忍,住第八地,則離於五法,三自性,八識,二無我。我執、法執、空執俱破,事障、理障皆除,故得意生身。意生身者,乃法身之妙用也。

世尊,意生身者,何因緣?佛告大慧,意生身者,譬如意去,迅疾無礙,故名意生。譬如意去石壁無礙,於彼異方無量由延,因先所見,憶念不忘。自心流注不絕,於身無障礙生。大慧,如是意生身,得一時俱。菩薩摩訶意生身,如幻三昧力,自在神通,妙相莊嚴,聖種類身一時俱生。猶如意生,無有障礙。隨所憶念本願境界,為成就眾生得自覺聖智善樂。

意生身乃明心見性之後,如來身所具之妙用,所謂「起心動念皆是佛性」,佛性能轉萬物而不為物轉。未見性時,起心動念,皆是妄想、虛偽、習因;已見性後,則起心動念,流注不絕,不離佛性作用,於身無障礙,穿衣吃飯,嘻笑怒罵,盡是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,妙相莊嚴,乃至說法度生,俱無障礙。前所謂,空,無相,無願者,此時空與不空等,無相與有相等,無願與有願等,一切平等,皆是佛性體用,所謂不二法門是也。

如是,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,住第八菩薩地,轉捨心意意識,五法,自性,二無我相身,乃得意生身,得自覺聖智善樂,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,得脩行者大方便,當如是學。

菩薩為修四法故,破我執、法執、空執,得意生身,乃大乘方便,應當如是修學。

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,復請世尊,惟願為說一切諸法緣因之相,以覺緣因相故,我及諸菩薩離一切性,有無妄見,無妄想見漸次、俱生。

請佛再說因緣之相,俾澈底覺悟,離一切性有無妄見,及頓生漸生等執,此乃轉識成智之階梯也,故作是問。

佛告大慧:一切法二種緣相,謂外及內。外緣者,謂泥、團、柱、輪、繩、水、木、人工,諸方便緣,有瓶生。如泥、瓶、縷、疊、草、蓆、種、芽、酪、酥等,方便緣生,亦復如是。是名外緣,前後轉生。

此示外緣相也,親能起生為因,疏能助起為緣。一切諸法,未有不從緣生者。且如泥團為因,柱輪繩水木人工為緣,而成於瓶為果;至若縷草種酪為因, [ 疊毛 ] 蓆芽酥為果,以類諸法皆然。緣生之法,必先因後果,展轉而生,故云「前後轉生」。內外者,內即根身,外即器界。

云何內緣?謂無明愛業等法得緣名,從彼生陰界入法,得緣所起名,彼無差別。而愚夫妄想,是名內緣法。

此示內緣相也,謂從無明愛業等十二因緣,立緣之名,從緣而生陰界入法,得緣所起之名,雖有三世因果,其實皆無性,故曰「彼無差別」。而愚夫妄想,認為實有。

大慧,彼因者有六種,謂當有因、相續因、相因、作因、顯示因、待因。當有因者,作因已,內外法生。

此示因相,因即是緣,以藏識互為緣起故,但約生起義為因,助起義為緣耳。當生因者,即唯識四緣中之因緣義,唐譯云:「謂內外法,作因生果。」以一念起處,即作生死因,必有當來果,故謂當有因。一念者,一念無明是也,為十二因緣之作因。二乘人見世間一切煩惱生死皆起於此,以為破此一念,即可解脫。誰知一念無明仍有其所依之起因,即無始無明 (即無始習氣種子) 是也。故一念斷倒,空空洞洞,落於無始無明境界,仍不能解脫,是為空執。菩薩知空執之非而破之,則明心見性,得意生身矣。

相續因者,作攀緣已,內外法生陰種子等。

此四緣中所緣緣也,唐譯云:「謂內外法作所緣,生果蘊種子等。」謂若根、若境,通為所緣,而起憎愛取著,能致後有生死不斷,故云「相續因」。

相因者,作無間相,相續生。

此四緣中無間緣也,唐譯云:「作無間相,生相續果。」以妄想不斷,因果相續,故名「無間」。

作因者,作增上事,如轉輪王。

此四緣中增上緣也。唐譯云:「謂作增上事而生於果。」謂單境不能生果,必假心為增上,以心是境之增上緣故,如轉輪王,於受用境變現自在。

顯示因者,妄想事生已相現,作所作,如燈照色等。

此四緣中分別緣也。唐譯云:「顯了因。」謂分別生能顯境相,如燈照物,所謂「境像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」是也。

待因者,滅時作相續斷不妄想性生。

《明.釋德清筆記》云:「此無想斷滅因也。」謂無想外道,心慮灰凝,於妄想滅處,遂作相續已斷而生無妄想見。以此為因,感無想報,以待滅為因,故云「待因」。論中無此,以此經正在摧邪,故特出此因。

大慧,彼自妄想相愚夫。不漸次生,不俱生。

此明二係六因本不生,皆妄想分別。唐譯云:「此是愚夫自所分別,非漸次生,亦非頓生。所以者何?若復俱生者,作所作無分別,不得因相故。若漸次生者,不得相我故。漸次生,不生。如不生子,無父名。」

此徵無生義也。謂諸法不一時頓生,亦非漸生。若頓生者,則不分能所先後,無因果相;若漸生者,未得果相,何言因生。如未有子,何以名父?故魏譯云:「若一切法一時生者,因果不可差別,以不見因果身相故。若次第生者,未得身相,不得言次第生,如未有子,云何名父?」

大慧,漸次生,相續方便,不然,但妄想耳。因攀緣次第增上緣等,生所生故。大慧,漸次生,不生,妄想自性計著相故。

此明四緣漸生諸法,但是妄想計著之相。佛性無攀無緣,轉物而不為物轉。一經見性之後,皆是佛性作用,故生而無生,親能生起者曰「因緣」;心取外色等塵曰「攀緣」,即所緣緣;內外法更互轉生,相續無間,曰「次第緣」,即「等無間緣」;心是境之「境上緣」,皆藏識妄想繼續而生。欲學者破法執,故作是說。《唯識論》云:「為遣妄執心、心所外,實有境,故說唯有識。若執唯識真實有者,如執外境,亦是法執。」又云:「如前所說識差別相,依理世俗,非真勝義。真勝義中,心言絕故。如伽陀說:『心意識八種,俗故相有別,真故相無別,相所相無故。』」夫心意識尚無別相,況四緣耶?

漸次俱,不生。自心現受用故,自相共相,外性非性。大慧,漸次,俱不生。除自心現,不覺妄想,故相生,是故因緣作事方便相,當離漸次、俱見。

此示法本無生,皆阿賴耶作用耳。根身器界,自相共相,無非唯識作用,識既無,因緣何有耶?因緣既無,則頓生、漸生何有耶?乃破法執之語。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

一切都無生,亦無因緣滅,於彼生滅中,而起因緣想。

非遮滅復生,相續因緣起,唯為斷凡愚,痴惑妄想緣。

有無緣起法,是悉無有生,習氣所迷轉,從是三有現。

真實無生緣,亦復無有滅,觀一切有為,猶如虛空花。

攝受及所撮,捨離惑亂見,非已生當生,亦復無因緣。

一勿無所有,斯皆是言說。

為隨世俗故而說因緣,非實義也。凡愚執根身器界,為實有 (即我執) ,故以因緣法破之。二乘執因緣法為實法 (即法執) ,故以緣起無生之法破之,此皆隨世俗而言說,非實義也。

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:世尊,惟願為說言說妄想相心經。世尊,我及餘菩薩摩訶薩,若善知言說妄想相心經,則能通達言說,所說二種義,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以言說、所說二種趣,淨一切眾生。

前言一切言說皆為世俗而設,皆是妄想相,然言說者,乃企圖顯示第一義心也。言說如指,而真心如月,因指而可見月,為自覺覺他故。則言說及所說二義,不可不通達也。

佛告大慧:諦聽!諦聽!善思念之,當為汝說。大慧白佛言:善哉!世尊,唯然受教。佛告大慧:有四種言說妄想相,謂相言說、夢言說、過妄想計著言說、無始妄想言說。相言說者,從自妄想色相計著生。夢言說者,先所經境界,隨憶念生。從覺已,境界無性生。過妄想計著言說者,先怨所作業,隨憶念生。無始妄想言說者,無始虛偽計著過,自種習氣生,是名四種言說妄想相。

言說乃由腦筋思想而起,思想則由此四種境界而現,至於佛性境界,則超過此四種境界之外,故非言說所能及。

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,復以此義,勸請世尊。惟願更說言說妄想所現境界。世尊,何處、何故、云何、何因、眾生妄想言說生?佛告大慧:頭、胸、喉、鼻、唇、舌、齗、齒,和合出音聲。

此示言語以四妄想為因,以頭胸等為緣。

大慧白佛言:世尊,言說妄想,為異、為不異?佛告大慧:言說妄想,非異、非不異。所以者何?謂彼因生相故。大慧,若言說妄想異者,妄想不應是因;若不異者,語不顯義而有顯示,是故非異、非不異。

言說由妄想而生,妄想是言說之因,故不異。然妄想藉言說以顯示,故非不異。

大慧復白佛言:世尊,為言說即是第一義?為所說者是第一義?佛告大慧:非言說是第一義,亦非所說是第一義。所以者何?謂第一義聖樂,言說所入是第一義,非言說是第一義。

唐譯云:「何以故,以第一義是聖樂處,因言而入,非即是言。聖樂處者,乃諸佛自受用境界,離心意識,非言說可到。而言說第一義者,如標月指耳,指但能標月,非即月也,因指而見月。有如因言說而入第一義,故云:言說所入是第一義,非言說是第一義。」

第一義者,聖智自覺所得,非言說妄想覺境界,是故言說妄想,不顯示第一義。

第一義聖樂,須親切證入,然後能知,離於腦筋作用,非言語所能顯示也。昔太原孚上座,初在楊州光孝寺,講《涅槃經》,有禪者阻雪,因往聽講,至三因佛性,三德法身,廣談法身妙理。禪者失笑,師講罷請禪者吃茶。白曰:「某甲素志狹劣,依文解義,適蒙見笑,且望見教。」禪者曰:「實笑座主不識法身。」師曰:「如此解說,何處不是?」曰:「請座主更說一遍。」師曰:「法身之理猶如太虛,豎窮三際,橫亙十方,彌綸八極,包括二儀,隨緣赴威,靡不周遍。」曰:「不道座主說不是,衹是說得法身量邊事,實未識法身在。」師曰:「既如是,禪德當代說。」曰:「座主還信否?」師曰:「 焉 敢不信。」曰:「若如是,座主輟講旬日,於室內端然靜慮,收心攝念,善惡諸緣,一時放即。」師一依所教,以初夜至五更,聞鼓角聲,忽然契悟,便去扣門,禪者曰:「阿誰?」師曰:「某甲。」禪者咄曰:「教汝傳轉大教,代佛說法,夜來為甚麼醉酒臥街。」師曰:「禪德自來講經,將生身父母鼻孔扭捏,以 從 今已去,更不敢如是。」禪者曰:「且去,來日見。」師遂罷講。 (照《傳燈錄》)

故知言說是言說,第一義是第一義,兩不相干。有時說得出,未心便真個知道也,又引《莊子.斲輪篇》一段。

《莊子.斲輪篇》曰:「桓公讀書於堂上,輪扁斲輪於堂下,釋椎鑿而上問桓公:『敢問公之所讀者為何言也?』公曰:『聖人之言。』曰:『聖人在乎?』公曰:『死矣。』輪扁曰:『然則君之讀者聖人之糟粕耳。』公曰:『寡人讀書,輪人安得議乎。有說則可,無說則死。』輪扁曰:『臣以臣之事觀之,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矣,疾則苦而不入矣,不徐不疾,得於手而應於心。口不能言,有數存焉於其間。臣不能以囑臣之子,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,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。』」夫斲輪小技也,真妙處當不可以言傳,況絕對之理乎!故佛曰 : 「不可說,不可說」。

言說者,生滅、動搖、展轉因緣起。若展轉因緣起者,彼不顯示第一義。大慧,自他相,無性故。言說相,不顯示第一義。復次大慧,隨入自心現量故。種種相,外性非性,言說妄想,不顯示第一義。是故大慧,當離言說諸妄想相。

第一義是真如佛性,是絕對的,言說是起於妄想,是相對的,妄想依因緣而起,有生滅、搖動、展轉,而真如乃自心現量,離於緣起,無生滅動搖等相。種種外性亦悉無有,故非言說所能及。凡相對者,一入於絕對,即變為絕對。故只有絕對者,而無相對者,相對不能顯示絕對,不相及也。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

諸性無自性,亦復無言說,甚深空空義,愚夫不能了。

一切性自性,言說法如影,自覺聖智子,實際我所說。

此頌示言說非實際,須親切證入,方是實際,故佛言「我四十九年說法未曾說著一字」者,即指非月之謂也。昔毗耶一會,文殊偈不二法門之旨,一時三十二哲所說皆未許可,獨維摩默然。文殊歎曰:「乃至無有言說,真入不二法門」者。

前段云空空者,不離妄想處,真意即是言說不能超出妄想範圉,諸性既無自性,最後只有入於佛性。佛性離於一切性、一切相,言說不能顯,腦筋不能及,似乎是空。但佛性乃最究極之實在,無所不在,有無窮妙用,實不空。然此所言空與不空,皆言說也,如影而非實際,皆與佛性無關,甚至有錯認無明空洞之境為佛性第一義空者,故曰「甚深空空義,愚夫不能了。」此兩空字,第一個是無明空洞之空,第二個是第一義空,最難分別,須打破無明之空,然後能入於第一義空。所謂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。」豈愚夫所能了解,所能辦到耶。

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:世尊,惟願為說離一、異、俱、不俱;有、無、非有非無;常、無常,一切外道所不行,自覺聖智所行,離妄想自相共相,入於第一真實之義。諸地相續,漸次上上增進清淨之相,隨入如來地相。無開發本願。譬如眾色摩尼境界,無邊相行。自心現趣部分之相,一切諸法,我及餘菩薩摩訶薩,離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見,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令一切眾生一切安樂,具足充滿。

此再啟請世尊為說真實如來境界也。外道所建立者,四句百非也,一、異、俱、不俱,四句也;有、無、非有、非無,亦四句也;常、無常,非常、非無常,亦四句也。四句百非,皆屬相對者。而如來境界,離四句,絕百非,乃絕對真實境界。由歡喜地漸次增進入如來地,得一體三身妙用。一切諸法,皆是佛性,乃大乘菩薩所脩,諸佛所行,為普益眾生計,故特興此問。

佛告大慧:善哉!善哉!汝能問我如是之義,多所安樂,多所饒益,哀愍一切諸天世人。佛告大慧:諦聽!諦聽!善思念之。,吾當為汝分別解說。大慧白佛言:善哉世尊,唯然受教。佛告大慧:不知心量愚痴凡夫,取內外性依於一、異、俱、不俱;有、無、非有、非無;常、無常自性,習因計著妄想。

四句百非,澈底聽聞,為害最大,故佛特加破斥。言凡四句百非,皆是愚夫不明自心現量為無明妄想所蔽而不自知,故有此種種計著也。

譬如群鹿為渴所逼,見春時燄而作水想,迷亂馳趣,不知非水。如是愚夫,無始虛偽妄想所熏習,三毒燒心,樂色境界,見生住滅,取內外性。墮於一、異、俱、不俱、有無、非有非無,常、無常,妄想見攝受。

此言無始貪愛種子習氣 (即無始無明,亦名發業無明) ,內熏三毒,外發現行,墮於邪計。

如犍闥婆城,凡愚無智而起城想。無始習氣計著相現,彼非有城,非無城。如是外道無始虛偽習氣計著,依於一、異、俱、不俱、有、無、非有、非無、常、無常見,不能了知自心現量。

認無明妄想所生之相為真實,依於四句百非而不覺其謬,終無法明心見性。

譬如有人,夢見男、女、象、馬、車、步、城、邑、園、林、山、河、浴、池種種莊嚴,自身入中,覺已憶念。大慧,於意云何,如是士夫,於前所夢,憶念不捨,為黠慧不?大慧白佛言:不也,世尊。佛告大慧:如是凡夫,惡見所噬,外道智慧,不知如夢自心現性,依於一、異、俱、不俱、有、無、非有、非無,常、無常見。

無明妄想所現,有如夢境,非有非無。執四句者,亦復如是。

譬如畫像不高不下,而彼凡愚,作高下想。如是未來外道惡見習氣充滿,依於一、異、俱、不俱、有、無、非有、非無、常、無常見,自壞壞他,餘離有無無生之論,亦說言無,謗因果見,拔善根本,壞清淨因,勝求者,當遠離去。作如是說:彼墮自、他、俱見,有、無、妄想已,墮建立、誹謗,以是惡見,當墮地獄。

外道未証真實境界,見世間諸法變幻無常,遂立四句,以為可以破他宗道理,其實四句乃建立於妄想之上。如沙上築屋,不推自倒。而外道習氣既深,不自覺其非,反說佛所說離有、無、無生之真如實性亦無,建立邪見,誹謗正法,故當墮地獄。

譬如翳目見有垂髮,謂眾人言:汝等觀此,而是垂髮,畢竟非性、非無性,見不見故。如是,外道妄見希望,依於一、異、俱、不俱、有、無、非有、非無、常、無常見,誹謗正法,自陷陷他。

謂外道自恃邪見,轉教他人同己。正如翳目見空中有垂髮,反責他人不同己見也。自誤更誤人,學者可不慎哉。

譬如火輪,非輪。愚夫輪想,非有智者。如是外道惡見希望。依於一、異、俱、不俱、有、無、非有、非無、常、無常想,一切性生。

旋火非輪,愚者自作輪想。法離四句,而外道妄計四句,而建立各種自性,皆空中樓閣也。

譬如水泡,似摩尼珠,愚小無智,作摩尼想,計著追逐,而彼水泡非摩尼。非非摩尼,取不取故。如是外道惡見妄想,習氣所薰,於無所有,說有生,緣有者,言滅。

外道斷常之見,有如愚夫認水泡為摩尼。

復次大慧,有三種量五分論,各建立已。得聖智自覺離二自性事,而作有性妄想計著。

《明.釋德清筆記》云:三量者,謂現量,比量,聖言量也。現量者,現即顯現,謂分明證境不帶名言,無籌度心,親得法體,離妄分別,而非錯謬,故名現量;比量者,比即比類,謂以因由譬喻,比量類度而得知故,比量有三支。聖言量者,謂以如來聖教,為準繩故。五分論者,即宗、因、喻,三支,並合結為五分,且載因明論,言已有三量五分建立者,即指前初卷一往所說,總不出三量是也。如所云:「自心現自覺聖智」等,皆現量也。所云「如幻水月光影空花,及微塵泥團瓶」等喻,皆比量也;所云「一切諸佛如來皆先權後實,及法佛、報佛、化佛說法」云云等,皆聖言量也,此三量建立也。所云「我以如來藏第一義心為宗,外道立神我勝性等為宗」,皆宗也;「我以第一義自覺聖智等為因;彼以無始虛妄習氣種子為因,及作、無作、生、無生、常、無常」等皆因也;如「虛空佛骨,及蕉芽破瓶」等,皆喻也,此三支就中自有合結之文,皆五分論,故云「建立已。」佛說法不出三量、五分為楷式也。

三量五分論,乃用以破我執、法執之法也,故曰「離二自性事」,二自性即遍計依他是也。二執雖破,落於空執,錯認無明窠臼為佛性境界,分別計著以為實有,仍未明心見性。

大慧,心意意識,身心轉變,自心現,攝所攝諸妄想斷,如來地自覺聖智,脩行者,不於彼作性、非性想。

唐譯云:「諸脩行者,轉心意識,離能所取,住如來地,自證聖法,於有及無,不起於想。」

若復修行者,如是境界性,非性攝取相生者,彼即取長養,及取我人。

唐譯云:「諸修行者,若於境界起有無執,則著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。」

大慧,若說彼性自性自共相,一切皆是化佛所說,非法佛所說,諸言說悉由愚夫希望見生,不為別建立趣自性法,得聖智自覺三昧樂住者,分別顯示。

唐譯云:「一切諸法自相法相,是化佛說,非法佛說。化佛說法,但順愚夫所想之見,不為顯示自證聖智三昧樂境。」

譬如水中有樹影現,彼非影,非非影,非樹形,非非樹形。如是外道見習所熏,妄想計著,依於一、異、俱、不俱、有、無、非有、非無、常、無常想,而不能知自心現量。

阿賴耶藏識如水,諸法如樹影。水本無影,故非影,水能顯現,故非非影。撈之不得,故非樹形,宛然是樹,故非非樹。其實無影亦無水,此皆外道依於四句而生之計著,非自心現量也。此明阿賴耶非心而外道計以為心也。

譬如明鏡隨緣顯現一切色像,而無妄想。彼非像,非非像,而見像非像,妄想愚夫而作像想。如是外道惡見,自心像現,妄想計著,依於一、異、俱、不俱、有、無、非有、非無、常、無常見。

譬如風水和合出聲,彼非性,非非性。如是外道惡見妄想,依於一、異、俱、不俱、有、無、非有、非無、常、無常見。

譬如大地,無草木處,煞焰川流洪浪雲湧,彼非性。非非性,貪無貪故。如是愚夫,無始虛妄習氣所熏,妄想計著,依生住滅一、異、俱、不俱、有、無、非有、非無、常、無常,緣自住事門,亦復如彼熱燄波浪。

譬如有人咒術機發,以非眾生數,毘舍闍鬼方便合成,動搖云為。凡愚妄想計著往來,如是外道惡見希望,依於一、異、俱、不俱、有、無、非有、非無、常、無常見,戲論計著,不實建立。

以上譬喻,皆破外道四句,不離阿賴耶妄想作用。

大慧,是故欲得自覺聖智事,當離生住滅、一、異、俱、不俱、有、無、非有、非無、常、無常等惡見妄想。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

幻夢水樹影,垂髮熱時燄,如是觀三有,究竟得解脫。

譬如鹿渴想,動轉迷亂心,鹿想謂為水,而實無水事。

如是識種子,動轉見境界,愚夫妄想生,如為翳所翳。

於無始生死,計著攝受性,如逆楔出楔,捨離貪攝受。

如幻咒機發,浮雲夢電光,觀是得解脫,永斷三相續。

於彼無有作,猶如燄虛空,如是知諸法,則為無所知。

言教為假名,彼亦無有相,於彼起妄想,陰行如垂髮。

如畫垂髮幻,夢犍闥婆城,火輪熱時燄,無而現眾生。

常無常一異,俱不俱亦然,無始過相續,愚夫痴妄想。

明鏡水淨眼 摩尼妙寶珠,於中現眾色,而實無所有。

一切性顯現,如晝熱時燄,種種眾色現,如夢無所有。

外道四句,出自腦筋計著,腦筋本無,則四句何由建立耶。

復次大慧,如來說法離如是四句,謂一、異、俱、不俱、有、無、非有、非無、常、無常。離於有、無、建立、誹謗、分別。結集真諦、緣起、道滅、解脫,如來說法以是為首。非性,非自在、非無因、非微塵、非時,自性相續而為說法。

佛說法離四句絕百非,而依眾生根器為說四諦十二因緣、六度等法,並非如外道憑腦筋計量而建立勝性、自在天、無作 (自然) 、微塵時,自性相續 (唐譯宿作) 等也。

復次大慧,為靜煩惱,爾燄障故,譬如商主,次第建立百八句,無所有,善分別諸乘,及諸地相。

唐云:諸佛說法為淨惑、智二障,故次第令住一百八句,無相法中而善分別諸乘地相,猶如商主善導眾人。

佛以百八句破外道四句百非,使眾生淨煩惱、所知二障,然後能分別三乘,由第一歡喜地而登佛地,如商主引導眾人至寶所。

復次大慧,有四種禪:云何為四?謂愚夫所行禪 (小乘外道破我執落法執) ,觀察義禪 (中乘破法執落空執) ,攀緣如禪 (大乘菩薩破空執有念同於無念) ,如來禪。

上言善分別諸乘及諸地相,此明諸乘所脩之四種禪,及四禪所屬之地相。

云何愚夫所行禪?謂聲聞、緣覺、外道脩行者,觀人無我性,自相共相,骨璅無常,苦、不淨相。

唐云:知人無我,見自他身骨相 [ 金巢 ] 連,皆是無常苦不淨觀。

計著為首,如是相,不異觀,前後轉進,相不除滅,

唐云:如是觀察堅著不捨,漸次增勝,至無想滅定。

是名愚夫所行禪。

小乘觀世間輪迴生死骨 [ 金巢 ] 無常不淨,欲求得清淨快樂之境,以為斷六根停思想,即可得寂靜之樂。誰知思想斷盡,已得無想滅定,而貪著寂滅三昧樂,不肯捨棄,故我執雖破,而法執不除,此前六地相。

云何觀察義禪?謂人無我自相共相,外道自他俱,無性已。觀法無我,彼地相義,漸次增進。

唐云:謂知自共相人無我已,亦離外道、自他、俱作,於法無我,諸地相義,隨順觀察。

是名觀察義禪。

我執已破之後,觀法無我,漸次增進,得第七支佛地,破法執。法執雖破,落於空執。

云何攀緣如禪?謂妄想二無我妄想,如實處不生妄想,是名攀緣如禪。

大乘菩薩破空執,見一切皆是佛性,念同無念,煩惱菩提不二,生死涅槃不二,度眾生如無度,說法如無說,攀緣即是佛性,故曰「攀緣如禪」,乃第八菩薩地。

云何如來禪?謂入如來地,得自覺聖智相三種樂住,成辦眾生不思議事,是名如來禪。

此乃第十佛地境界,眾生修行至此,大事已辦,得如來身,故名如來禪。三種樂者:空、無相、無願也。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

愚夫所行禪,觀察相義禪,攀緣如實禪,如來清淨禪。

譬如日月形,缽頭摩深險,如虛空火盡,修行者觀察。

如是種種相,外道道通禪,亦復墮聲聞,及緣覺境界。

此示愚夫禪之相也,「缽須摩」此云紅蓮花,謂若於禪定中見有日月形或紅蓮花在深險處,則墮外道;若將思想斷倒,如薪盡火滅,或如虛空一樣,乃無想滅定,則墮聲聞、緣覺境界也。

捨離彼一切,則是無所有,一切剎諸佛,以不思議手。

一時摩其頂,隨順入如相。

法執、我執已被,落於空洞無所有之境,乃無始無明境界,祖師所謂「黮黮黑暗深淵,實可怖畏。」又譬「黑漆桶底」,「無明窠臼」,皆指此境。修行者已達此境,不可退悔,亦不可誤認此為佛性境界,宜再往前看出,因緣時至,無明窠臼囿的打破,遂見一切如如,圓滿現成。此時諸佛授手,把臂偕行,心心相印,一彈指間,遂登佛地,達摩所傳,即此法門也。

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:世尊,般涅槃者,說何等法,謂為涅槃?

外道有涅槃,小乘、二乘亦有涅槃,大乘亦有涅槃。外道小乘以斷滅思想為涅槃,二乘誤認無明窠臼為涅槃,皆是有餘涅槃,非究竟。惟大乘以轉識成智,明心見性,了生脫死為涅槃,乃無餘涅槃,才是究竟。

佛告大慧:一切自性習氣,藏意意識見習轉變,名為涅槃。諸佛及我涅槃,自性空事境界。

涅槃者,轉識成智,明心見性之謂也。此時根塵識以及無始習氣種子皆變為佛性,無生死亦無涅槃,一切皆是佛性。

復次大慧,涅槃者,聖智自覺境界,離斷常妄想性非性。云何非常?謂自相、共相妄想斷,故非常。云何非斷?謂一切聖,去、來、現在得自覺,故非斷。大慧,涅槃不壞不死。若涅槃死者,復應受生相續;若壞者,應墮有為相。是故涅槃離壞離死,是故脩行者之所歸依。

外道二乘之涅槃,不離斷常,是腦筋作用;佛之涅槃,是直接証入本體,乃佛性作用。因為佛性離無明妄想作用,故非常;妄想變為佛性妙用,故非斷。涅槃者,本不生故不死,本無成故不壞,乃是絕對境界,無証無得。倘如外道、二乘因欲離生死而求涅槃,則有証有得,是相對者,仍不能離於輪迴生死,故名有餘涅槃。

六祖云:「無上大涅槃,圓明常寂照,凡愚謂之死,外道執為斷,諸求二乘人,目以為無作,盡屬情所計,六十二見本,妄立虛假者,以為真實義,惟有過量人,通達無取捨,以知五蘊法,及以蘊中我,外現眾色像,一一音聲相,平等如幻夢,不起凡聖見,不作涅槃解,二邊三際斷,常應諸根用,而不起用想,分別一切法,不起分別想,劫火燒海底,風鼓山相擊,真常寂滅樂,涅槃相如是。」

復次大慧,涅槃非捨非得,非斷非常,非一義,非種種義,是名涅槃。

二乘捨生死求涅槃,外道以斷常、一異為求涅槃,皆非究竟。

復次大慧,聲聞、緣覺涅槃者,覺自相、共相,不習近境界,不顛倒見,妄想不生,彼等於彼,作涅槃覺。

二乘所認為涅槃者,厭喧鬧而求清靜,厭生死而求寂滅,將六根斷倒,暫時思想不生,如海水無波,便以為是到涅槃境界。誰知思想暫時停止,仍會重生,海水雖暫時無波,風起仍有波興,乃腦筋作用,故非究竟。

復次大慧,二種自性相。云何為二?謂言說自性相計著,事自性相計著。言說自性相計著者,從無始言說虛偽習氣計著生;事自性相計著者,從不覺自心現分齊生。

即事、理二障也。言說自性是理障,屬遍計所執性;事自性是事障,屬依他起性。涅槃則屬於圓成實性,故須破此二種自性相,然後能解涅槃之義。猶如離遍計、依他,然後能証圓成實也。

復次大慧,如來以二種神力建立。菩薩摩訶薩頂禮諸佛,聽受問義。云何二種神力建立?謂三昧正受,為現一切身面言說神力,及手灌頂神力。

二種神力建立者,謂證入本體之後,由佛性發揮妙用,以接引後學,所謂「法佛說法」是也。第一種神力是在定光之中現身說法,乃間接之法;第二種是直接以手灌頂,如拈花表示佛性,以心印心,無有言說。此二神力惟大乘菩薩方能領受。

大慧,菩薩摩訶薩,初菩薩地,住佛神力,所謂入菩薩大乘照明三味。入是三昧已,十方世界一切諸佛,以神通力,為現一切身面言說。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,及餘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薩摩訶薩。大慧,是名初菩薩地。菩薩摩訶薩得菩薩三昧正受神力,於百千劫積習善根之所成就。

法佛說法,惟已登初地菩薩入照明三昧者,方能領受。須知是等菩薩已於百千劫修習,方有此成就,然仍未離於對治,故須賴諸佛身面言說神力以引導之也。

次第諸地,對治所治相,通達究竟,至法雲地,住大蓮華微妙宮殿,坐大蓮華寶師子座。同類菩薩摩訶薩眷屬圍繞,眾寶瓔珞莊嚴其身,如黃金薝蔔日月先明。諸最勝子從十方來,就大蓮華宮殿座上而灌其頂。譬如自在轉輪聖王,及天帝釋太子灌頂,是名菩薩手灌頂神力。

由初地至十地,對治門已通達究竟,入無對治境,得法身妙用,故諸佛手灌其頂,予以印證。

大慧,是名菩薩摩訶薩二種種力。若菩薩摩訶薩住二種神力,面見諸佛如來。若不如是,則不能見。

菩薩須住此二種神力,得見佛性,否則不能見。

復次大慧,菩薩摩訶薩,凡所分別、三昧、神足諸法之行,是等一切,悉住如來二種神力。大慧,若菩薩摩訶薩離佛神力,能辯說者,一切凡夫亦應能說。所以者何?謂不住神力故。

明心見性菩薩,具足三身妙同,動寂語默不離佛性,故曰「是等一切悉住如來種種神力」。菩薩說法度生,皆自佛性上發揮妙用,若離佛性,則同凡夫矣。

大慧,山石樹木,及諸樂器,城郭宮殿,以如來入城威神力故,皆自然出音樂之聲,何況有心者?聾盲喑啞,無量眾苦皆得解脫。如來有如是等無量神力,利安眾生。

山石樹木樂器等,雖是無情之物,然皆具足體同,不離佛性。凡有情之人類乎,故雖聾盲喑啞,殘廢不全,而其佛性不增不減。無量眾苦,皆得解脫,皆有成佛可能。

大慧菩薩復白佛言:世尊,以何因緣,如來應供等正覺,菩薩摩訶薩住三昧正受時,及勝進地灌頂時,加以神力?佛告大慧,為離魔業煩惱故,及不墮聲聞地禪故,為得如來自覺地故,及增進所得法故。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,咸以神力建立諸菩薩摩訶薩。若不以神力建立者,則墮外道惡見妄想,及諸聲聞,眾魔希望,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以是故,諸佛如來,咸以神力攝受諸菩薩摩訶薩。

如來於佛性本體上發揮妙用,現身說法,使諸地菩薩漸次增進,以達自覺地,不沈空,不住寂,不墮魔業外道,然後能得無上正覺。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

神力人中尊,大願悉清淨,三摩提灌頂,初地及十地。

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,復白佛言:世尊,佛說緣起,即是說因緣,不自說道。

唐譯云:「佛說緣起是由作起,非自體起。」

世尊,外道亦說因緣,謂勝、自在、時、微塵生。如是諸性生。然世尊所謂因緣生諸性言說,有間悉檀,無間悉檀?

世尊,外道亦說有、無、有生。世尊亦說無有生、生已滅。如世尊所說:無明緣行,乃至老死。此是世尊無因說,非有因說。世尊建立作如是說:此有故彼有,非建立漸生。觀外道說勝,非如來也。所以者何?世尊,外道說因不從緣生,而有所生。世尊說觀因有事,觀事有因。如是因緣雜亂,如是展轉無窮。

此難世尊平日所說十二因緣,亦犯種種過也。謂無明等能生諸法,何異勝性等能生諸法?此但言說不同,而義無不同也。又說無明緣行,而無明更無所因,何異外道從無生有? 可 說十二因緣,此有故彼有,何異外道從有生有?此皆與外道同也。 可 外道說「勝性等因,不從緣生,而有所生」,則因果不亂;世尊說「待因名果,待果名因」,則因果雜亂。外道說「因不從緣生」,則尚可窮詰,世尊說「因更復待因」,則展轉無窮,此皆不如外道說勝也。

佛告大慧,我非無因說,及因緣離亂說。此有故彼有者,攝所攝非性,覺自心現量。大慧,若攝所攝計著,不覺自心現量,外境界性非性,彼有如是過,非我說緣起。我常說言:因緣和合而生諸法,非無因生。

佛言:我說非同外道,所說無因、有因等,皆不出阿賴耶作用。而我所說乃就佛性本體上發揮。所以說因緣者,為破諸相耳,其實有阿賴耶,然後有內外諸法相生,但阿賴耶能攝所攝皆是因緣和合,並非實性。蓋轉識成智之後,一切皆是自心現量,皆是佛性。阿賴耶尚無,則因緣何有耶?外道不懂佛性之外無餘性,故生種種計著過犯。

大慧復白佛言:世尊,非言說有性,有一切性耶?世尊,若無性者,言說不生,是故言說有性,有一切性。

佛明佛性之外,無有餘性,故疑若無性,不應有言說也。

佛告大慧:無性而作言說,謂兔角龜毛等,世間現言說。大慧,非性、非非性,但言說耳。

如汝所說:言說有性,有一切性者,汝論則壞。

此言諸法雖無,不妨言說也。唐譯云:「雖無諸法,亦有言說,豈不現見龜毛、兔角、石女兒等。世人於中皆起言說彼非有,非非有,而但有言說耳。大慧如所說,有言說,故有諸法者,諸法若無,則無言說。今兔角等雖無,而不妨有說,以此觀之,汝義不成。」

大慧,非一切剎土有言說。言說者,是作耳。

唐譯云:「言說者,假安立耳。」

或有佛剎瞻視顯法,或有作相,或有揚眉,或有動睛,或笑,或欠,或謦欬,或念剎土,或動搖。大慧,如瞻視,及香積世界,普賢如來國土,但以瞻視,令諸菩薩得無生法忍,及諸勝三昧。是故非言說有性,有一切性。大慧,見此世界蚊蚋蟲蟻,是等眾生,無有言說,而各辦事。

此明雖無言說而能顯法。祖師揚眉瞬目,打鼓吹毛,豎拂拈槌,皆所以顯示佛性,至若蚊蚋等眾生,無有言說而各辦事,可見非關言說也。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

如虛空兔角,及以槃大子 石兒女 ,無而有言說,如是性妄想。

因緣和合法,凡愚起妄想,不能如實知,輪迴三有宅。

以上破言說自性相,破所知障。

 

網頁設計 由 WOW網頁設計公司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