語言版本
 
月溪法師講楞伽經(卷二下)
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二之下  月溪法師講

[卷一上之一]   [卷一上之二]    [卷一下]   [卷二上]   [卷二下]   
[卷三上]   [卷三下]   [卷四上]   [卷四下]

 

宋天竺三藏沙門求那跋陀羅譯

魏北印度三藏沙門菩提流支重譯

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三譯

昆明彌陀寺沙門月溪法師註疏

一切佛語心品第二之 下

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:世尊,常聲者,何事說。

前明涅槃離斷常,緣起非攝所攝,何故世尊復說常住真心,常樂我淨。

佛告大慧:為惑亂。

認無明為常。

以彼惑亂,諸聖亦現,而非顛倒。

無明愛為佛性,一切皆是佛性。

大慧,如春時燄。

陽燄。

火輪、垂髮、撻闥婆城、幻、夢、境像,世間顛倒,非明智也,然非不現。

不入斷滅故非不現,佛性不為物轉,則現同不現,故常。

大慧,彼惑亂者,有種種現,非惑亂作無常。所以者何?謂離性非性故。

惑亂非性,故亦非常,與無常;智者轉惑亂為佛性,故常。

大慧,云何離性非性惑亂?謂一切愚夫種種境界故。如彼恆河,餓鬼見不見故。無惑亂性,於餘現故,非無性。

餓鬼不見恆河水,以為無水,世人見恆河水,又非無水。執無、執有而生惑亂,各以己見為常。

如是惑亂,諸聖離顛倒。

諸聖但見一切皆為佛性,故離顛倒見。

不顛倒,是故惑亂常。

轉惑亂為佛性,故惑亂常。

謂相相不壞故。

虛妄相變為實相,實相不壞故。

大慧,非惑亂種種相,妄想相壞,是故惑亂常。

種種相皆是佛性,為佛性轉。

大慧,云何惑亂真實?若復因緣,諸聖於此惑亂,不起顛倒覺,非不顛倒覺。

不斷煩惱而入涅槃,顛倒與不顛倒無二。

大慧,除諸聖,於此惑亂有少分想,非聖智事相。大慧,凡有者,愚夫妄說,非聖言說。

除聖者之外,未見佛性者,於惑亂乃有沾滯,至認惑亂為有者,則愚夫所妄說也。

此破事自性相,即煩惱障也。煩惱障破,則煩惱即是菩提,惑亂即是真實。入於不二之境。

彼惑亂者,倒不倒妄想,起二種種性。謂聖種性,及愚夫種性。聖種性者,三種分別,謂聲聞乘、緣覺乘、佛乘。云何愚夫妄想起聲聞乘種性?謂自共相計著,起聲聞乘種性,是名妄想起聲聞乘種性。大慧,即彼惑亂妄想,起緣覺乘種性,謂即彼惑亂自共相,不親計著,起緣覺乘種性。

云何智者即彼惑亂,起佛乘種性?謂覺自心現量,外性非性,不妄想相,起佛乘種性,是名即彼惑亂,起佛乘種性。又種種事性,凡夫惑想,起愚夫種性。

計著自共相者,是聲聞乘,落我執;破計著自共相者,是緣覺乘,落法執;知一切唯識,外性非性,是佛乘,落空執。以上三乘是聖種性,一切皆由無明妄想作主者,是愚夫種性,亦即外道種性。上種種性,乃依惑亂而起者。

彼非有事,非無事,是名種性義。

種性依於惑亂,惑亂本無性,故曰「非有事」;惑亂非不現,故曰「非無事」。

大慧,即彼惑亂,不妄想,諸聖心意意識,過習氣自性法轉變性,是名為如。是故說如離心,我說此句,顯示離想,即說離一切想。

一切惑亂妄想,轉識成智之後,皆變為真如佛性,非於惑亂妄想心意意識之外,別有真如佛性也。然為使眾生破我執、法執故,故說真如佛性離於心識作用。

大慧白佛言:世尊,惑亂為有、為無?佛告大慧:如幻無計著相。若惑亂有計著相者,計著性不可滅,緣起應如外道說因緣生法。

佛說惑亂即佛性,故問惑亂為有為無。佛言惑亂如幻,不可計著有無。若計著者,則無法轉識成智,則如同外道定一、定異之論矣。

大慧白佛言:世尊,若惑亂如幻者,復當與餘惑作因。佛告大慧:非幻惑因,不起過故。大慧,幻不起過。無有妄想。大慧,幻者從他明處生,非自妄想過習氣處生,是故不起過。大慧,此是愚夫心惑計著,非聖賢也。

前明佛性能轉惑亂,此明惑亂不能轉佛性。惑亂由無明起,非由佛性起,故與佛性無關,亦無過咎。無明窠臼一經打破,便歸烏有,一切只有佛性而已。譬如幻術木人,因咒力而起變幻,由情識妄想而起,故無過咎,咒語停止便歸寂然矣。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

聖不見惑 亂, 中間亦無實 , 中間若真實 , 惑亂即真實。

捨離一切惑 , 若有相生者 , 是亦為惑亂 , 不淨猶如翳。

明心見性之後,一切皆變為佛性,故惑亂亦是佛性。惑亂既是佛性,則何必捨離耶?若欲捨惑求真者,亦是惑亂。捨垢求淨者,即是不淨。

復次大慧,非幻無有相似,見一切法如幻。

一切法緣生如實,非幻無以為喻,故說如幻也。

大慧白佛言:世尊,為種種幻相計著,言一切法如幻?為異相計著?若種種幻相計著言一切性如幻者,世尊,有性不如幻者。所以者何?謂色種種相非因。世尊,無有因色種種相現如幻。世尊,是故無種種幻相計著,相似性如幻。

大慧問佛如幻,是否因為計著種種幻相而言。若依計著言,則所說亦幻;若別有所依而言,則此所依應非如幻。何以說一切如幻耶?且種種色相,緣起無生,無生則無現,無現則無所謂如幻,有似如幻相似之可言。

佛告大慧:非種種幻相計著相似,一切法如幻。大慧,然不實一切法,速滅如電,是則如幻。大慧,譬如電光,剎那頃現,現已即滅,非愚夫現。如是一切性,自妄想自共相,觀察無性,非現色相計著。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

非幻無有譬 , 說法性如幻 , 不實速如電 , 是故說如幻。

佛言非計著種種相而言一切法如幻,乃因觀察一切法速滅如電,故說如幻,愚夫不見也。既明諸法緣生無性,何有計著。

大慧復白佛言:如世尊所說一切性無生,乃如幻。將無世尊前後所說,自相違耶?說無生性如幻?

既言一切性無生,則無相,何以可說如幻,豈不相違?蓋誤執無生為不現,而執如幻為有現也。

佛告大慧:非我說無生性如幻,前後相違過。所以者何?謂生、無生。覺自心現量。有、非有,外性非性,無生現。

明心見性之後,一切皆是佛性,皆是自心現量。根身器界,一切如如,生同無生,現同無現,故佛說無生,乃就本體佛性而言。說如幻者,乃為使眾生明白一切妄想作用而言,不相違也。

大慧,非我前後說相違過,然壞外道因生,故我說一切性無生。大慧,外道痴聚,欲令「有無」有生,非自妄起種種計著緣。大慧,我非「有無」有生,是故我以無生說而說。

佛性本來現成,無有因果,無有緣起,本來現成圓滿,故無生。既無生,則無滅。外道有因生,故有滅。有生有滅,便有輪迴生死動搖。

大慧,說性者,為攝受生死故。壞無見、斷見故,為我弟子攝受種種業受生處故,以聲性說,攝受生死。

佛說佛性無生者,為眾生攝受生死,故說無生死:為外道斷見滅見,故說無斷滅:為弟子認十二因緣陰界處為實法故,故說諸法如幻。但以假名引導眾生,故曰「以聲性說」。

大慧,說幻性自性相,為離性自性相故。墮愚夫惡見相希望,不知自心現量,壞因所作生,緣自性相計著。說幻夢自性相一切法,不令愚夫惡見希望,計著自及他一切法,如實處見,作不正論。大慧,如實處見一切法者,謂超自心現量。

此明如來說法,皆是方便,本不可說。說如幻無生者,為破執耳。愚夫妄計諸法為實,故說如幻,以破彼執。外道妄立作因,故說無生,以壞彼因所作生,不令妄計自他身心自相,捨邪執耳。眾生於實處妄見生滅,作不正論。若有能如實處見一切法超自心現量者,則我於無生二字亦不說矣。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

無生作非 性, 有性攝生 死, 觀察如幻 等, 於相不妄想。

佛性無生,故是實性。有作者,皆非實性,故曰「無生作非性」。諸法無性,則離生死。若執有性,則有生死,故曰「有性攝生死」,能見諸法如幻者,則離於妄想計著矣。

復次大慧,當說名、句、形身相。善觀名、句、形身菩薩摩訶薩,隨入義句形身,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如是覺已,覺一切眾生。

名句如指,義句如月。善觀名句,隨入義句,猶如因指見月。所謂當依於義,莫著言說,六祖示誦經僧偈云:

(「心迷法華轉,心悟轉法華,誦經久不明,與義作讎家;無念念即正,有念念成邪,有無俱不計,長御白牛車。」)

大慧,名身者,謂依事立名,是名名身。

如依瓶盆,而立瓶盆等名。

句身者,謂句有義身,自性決定究竟,是名句身。

因名成句也,如瓶盆有鐵鍚銅木等銅盆,句義各異。

形身者,謂顯示名句,是名形身。

形即文身,依文字能成名句, 《 說文 》 云:「依類像形為字,形聲相稱為文。」

又形身者,謂長短高下。

有形相也。

又句身者,謂徑跡,如象、馬、人、獸等所行徑跡,得句身名。

句身如徑跡,謂尋跡以得,象馬喻因言句而得義。得義別忘言,猶得象馬以遺跡。

大慧,名及形者,謂以名說無色四蘊,故說名。自相現,故說形。

因有名然後有所謂無色四蘊,因有形身文字,然後表示名蘊之自相。若離名言文字,則諸蘊將無由顯現矣。故 《 密嚴 》 云,「世間種種法,一切唯有名。」

是名名句形身,說名句形身相分齊,應當修學。

名句形身相,皆假設無性,若不計著,則其相平等。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

名身與句身,及形身差別,凡夫愚計著,如象溺深泥。

愚夫計著名言,如象溺深泥,無由自拔。西洋人研究哲學,即犯此病。盡向名句形身中穿鑽,越研究越糊塗。如象溺泥中,越用力越陷得深。

復次大慧,未來世智者,以離一、異、俱、不俱見相,我所通義,問無智者,彼即答言:此非正問。謂色等常、無常,為異、不異,如是涅槃諸行、相、所相,求那、所求那,造、所造,見、所見,塵及微塵,脩與脩者,如是比展轉相,如是等問。而言佛說無記止論。非彼痴人之所能知,謂聞慧不具故,如來應供等正覺,令彼離恐怖句故,說言無記,不為記說。又止外道見論故,而不為說。

俱、不俱乃尼乾子外道所立,智者以離四句問無智者,無智者反斥為非正問,而以四句等義詰問智者,此時智者知此等愚不可以理喻,但答云:佛說此等為無記論,應止不答,故我不答覆汝。蓋愚夫計著深固,若驟以大乘道理答之,非生恐怖,即生誹謗,故不置答。

大慧,外道作如是說,謂命即是身,如是等無記論。大慧,彼諸外道愚痴,於因作無記論,非我所說。大慧,我所說者,離攝所攝,妄想不生。

外道執我,謂身命皆實在,或計有作者,是依妄想作用而說,皆無記論。無記者,無可記錄,不記善惡之意也。佛所說離四句者,乃能所雙忘,故妄想不生。

云何止彼?大慧,若攝所攝計著者,不知自心現量,故止彼。

因外道不懂真如佛性無能取、所取,而認藏識能取、所取為實在,不可理喻,故止彼。

大慧,如來應供等正覺,以四種記論,為眾生說法。大慧,止記論者,我時時說,為根未熟,不為熟者。

四種記論,即直答、反詰、分別、止論是也。根未熟者,非理可喻,故止而不答,乃佛對付外道強辯之辦法也。

復次大慧,一切法離所作,因緣不生。無作者故,一切法不生。

唐云:「何故一切法不生?以離能作所作,無作者故。」

大慧,何故一切性離自性,以自覺觀時,自共性相不可得,故說一切法不生。

唐云:「何故一切法無自性,以証智觀自共相不可得故。」

何故一切法不可持來,不可持去?以自共相,欲持來,無所來;欲持去,無所去,是故一切法離持來去。

唐云:「何故一切法無來去?以自共相來,無所從去,無所至故。」

大慧,何故一切諸法不滅?謂性自性相無故,一切法不可得,故一切法不滅。

唐云:「謂一切法無性相故,不可得故。 (無生,故無滅)

大慧,何故一切法無常?謂相起,無常性,是故說一切法無常。

唐云:「謂諸相起無常性故。」

大慧,何故一切法常?謂相起,無生性,無常常,故說一切法常。

唐云:「謂諸相起,即是不起,無所有故,無所有故無常性常,是故我說一切法常。」

此段為根熟者說,即前三論。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

記論有四 種, 一向反詰問 , 分別及止論 , 以制諸外道。

有及非有生 , 僧佉毘舍師 , 一切悉無記 , 彼如是顯示。

正覺所分別 , 自性不可得 , 以離於言說 , 故說離自性。

僧佉者即數論師,立二十五法,妄謂中間二十三法皆是冥諦所生,神我所受用,又計能生、所生定一。毘舍者,即勝論師,立六句義,計能有、所有定異,皆依妄想計著而立,非決定義,故曰「一切悉無記」。至於佛性,乃親証之境,非言說所及,亦無一法可得,言說既無,何有自性耶。

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,復白佛言:世尊,惟願為說諸須陀洹,須陀洹趣差別通相。若菩薩摩訶薩,善解須陀洹趣差別通相,及斯陀含,阿那含,阿羅漢,方便相,分別知己。如是如是,為眾生說法,謂二無我相,及二障淨,度諸地相,究竟通達,得諸如來不思議究竟境界。如眾色摩尼,善能饒益一切眾生,以一切法境界無盡身財,攝養一切。

方便相者,謂四果修行各有方便行相,即觀行也。須陀洹,此云「預流」,謂三界四諦下,八十八使見惑斷盡,即証初果,以初入聖流,故名預流;斯陀含,此云「一往來」,謂於三界九地,八十一品思惑中,方斷欲界一地前六品盡,則証二果,從此命終,更須一往上二界,一來欲界,方得斷除後三品殘思,故云一來;阿那含,此云「不來」,謂欲界九品思惑斷盡,則証三果,從此永絕欲界受生,更不還來,故云不來,已上三果者有學位;阿羅漢,此云「無生」,又云「殺賊」,又云「應供」,謂上二界、八地、七十二品思惑斷盡,則証四果阿羅漢,名無學位,高超三界,遠越四生,故名無生。此以証滅諦理,不受後有,得無生名,殊非八地真無生也。以能破煩惱,故名殺賊,堪為福田,故名應供。

菩薩須明白小、中、大乘以至明心見性,各種方便,才能引導眾生,故以為問。

佛告大慧:諦聽!諦聽!善思念之,今為汝說。大慧白佛言:善哉,世尊,唯然聽受。佛告大慧:有三種須陀洹,須陀洹果差別。云何三?謂下,中,上。

下者,極七有生。

此言極鈍根也,唐譯云:「於諸有中,極七反生。」謂欲界一地九品俱生煩惱,共潤七生也。潤七生者,謂初品潤二生,次三品各潤一生,次二品共潤一生,後三品共潤一生,以初?猛,後力微弱故,以天上耽樂,無力斷惑,故次下生人間,歷境方斷,以根鈍故,故極七返生而後斷也。

中者,三五有生而般涅槃。

此中機也,以根稍利,故歷生不同,故三生、五生而般涅槃。

上者,即彼而般涅槃。

此上機也,謂上機須陀洹,即此一生便得阿羅漢果。

此三種有三結。下,中,上。

此言所斷結有三種,而一種中,各有下中上,故諸結地,地通有九品,共八十一品。

云何三結?謂身見,疑,戒取,是三結差別。

三結乃十使煩惱中之三種,疑乃鈍使之一,身見戒取,乃利使之二也,十使謂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身、邊、戒、見、邪。今以身見而攝邊見,以戒取而攝見取,以疑惑而設邪見,以三結總攝貪瞋癡慢,謂見惑之貪等必由三結而起也。

上上昇進得阿羅漢。

向上昇進至斷上上品惑,即証上上阿羅漢果。

大慧,身見有二種,謂俱生,及妄想。

唐譯:「分別。」

如緣起妄想自性妄想。

此示身見以釋初果行。身見者,我執也,俱生者,有色、無色兩見俱生也;妄想者,分別計著也。

譬如依緣起自性,種種妄想自性計著生,以彼非有非無,非有無,無實妄想相故,愚夫妄想種種妄想自性相計著,如熱時燄,鹿渴水想。是須陀洹妄想身見。彼以人無我攝受無性,斷除久遠無知計著。

此明須陀洹脩行必先以人無我法破我執,使妄想計著斷除,因為明白諸法緣起無性故也。

大慧,俱生者,須陀洹身見,自他身等四陰,無色相故,色生造及所造故。展轉相因相故,大種及色不集故。須陀洹觀有無品不現,身見則斷。

唐譯云:「俱生身見以普觀察自他之身,受等四蘊無色相故,色由大種而得生故,是諸大種互相因,色不集故,如是觀已,明見有無,即時捨離。」

如是身見斷,貪則不生,是者身見相。

須陀洹破生身見,觀察此身乃五蘊四大和合而成,色及無色,皆無實性,全是因緣展轉相因,聚散無常,何有我身?能明乎此,則身見斷;身見斷則貪不生矣。俱生者,有色、無色同時俱生也。

大慧,疑相者,謂得法善見相故,及先二種身見妄想斷故,疑法不生,不於餘處起大師見,為淨不淨,是名疑相須陀洹斷。

須陀洹已斷身見妄想,得法善見,深信正法,不起外道大師、染、淨謬見,是名斷疑相。

大慧,戒取者,云何須陀洹不取戒?謂善見受生處苦相故,是故不取。大慧,取者,謂愚夫決定,受習苦行,為眾具樂,故求受生。彼則不取,除回向自覺勝,離妄想,無漏法相行方便,受持戒支,是名須陀洹取戒相斷。

然有漏戒善,乃人天之因,而須陀洹所以不取者,以明見生處苦相故。夫其取者,乃諸凡愚於諸有中貪著世樂,故苦行持戒,願生於彼,是故凡夫願生人天中,故持五戒十善;而外道愚人,恐未來有苦相,故持牛狗等戒,拔髮薰鼻,臥棘投針,種種苦刑,謂今生受苦若盡,將來一味受樂,此乃取相邪戒,而須陀洹人不取是相。然其亦有取持戒品,乃是唯求最勝無漏,無相方便,故名斷取戒相。

須陀洹斷三結,貪痴不生。若須陀洹作是念:此諸結,我不成就者,應有二過:墮身見,及諸結不斷。

魏譯云:「若須洹生如是心,此是三結。我離三結者,是名二法,隨於身見,彼若如是,不離三結。」

此明破我執,仍須破法執也。三結已斷,仍存能斷之心不捨,則落法執,不離三結。

大慧白佛言:世尊,世尊說眾多貪欲,彼何者貪斷?

唐譯云:「貪有多種,捨何等貪。」

佛告大慧:愛樂女人,纏綿貪著,種種方便,身口惡業,受現在樂,種未來苦。彼則不生,所以者何?得三昧正受樂故。是故彼斷,非趣涅槃貪斷。

須陀洹雖斷世俗愛樂、女人等貪欲,而耽著禪味,故世俗貪雖斷,而趣涅槃之貪未斷,故仍未了生脫死。

大慧,云何斯陀含相?謂頓照色相妄想,生相見相不生,善見禪趣相故,頓來此世,盡苦際,得涅槃,是故者斯陀含。

二果猶有欲界下三品惑,故一往見色相,現前未免生心,而非分別所起見惑也。又以善修禪行故,一往來世間便盡餘惑而入涅槃。

大慧,云何阿那含?謂過去、未來、現在色相性非性,生見過患。使妄想不生故,及結斷故,名阿那含。

三果觀三世色蘊悉皆無性,過惡隨眠不起,三結已斷,不復再來,故名不來。

大慧阿羅漢者,謂諸禪、三昧、解脫、力、明,煩惱、苦、妄想非性,故名阿羅漢。

大慧白佛言:世尊,世尊說三種阿羅漢,此說何等阿羅漢?世尊,為得寂靜一乘道?為菩薩摩訶薩方便示現阿羅漢?為佛化化?佛告大慧:得寂靜一乘道聲聞,非餘。餘者行菩薩行,及佛化化,巧方便本願故,於大眾中示現受生,為莊嚴佛眷屬故。

諸禪等成就,即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煩惱苦盡,即生生已盡,不受後有,此唯定性聲聞言之,非佛菩 [ 薩 ] 所化現也。

大慧,於妄想處種種說法,謂得果、得禪、禪者入禪,悉遠離故,示現得自心現量得果相,說名得果。復次大慧,欲超禪、無量、無色界者,當離自心現量相。大慧,受想正受,超自心現量者,不然。何以故?有心量故。

言得果、得禪者,未離腦筋妄想作用,皆誤認阿賴耶為佛性,故有禪相、果相,皆是法執。欲超此執,應轉藏識離自心所見相,若仍憑腦筋作用,靠想受滅三昧而超自心所現境者,仍未離於阿賴耶作用,心量仍有也。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

諸禪四無 量, 無色三摩提 , 一切受想滅 , 心量彼無有。

將六根斷盡空無所有,以為定佛性,其實是無始無明,非佛性也。此言愚夫禪。

須陀槃那果 , 往來及不還 , 及與阿羅漢 , 斯等心惑亂。

禪者禪及緣 , 斷知見真諦 , 此則妄想量 , 若覺得解脫。

四果有脩有証,皆非究竟,皆未離於妄想範圍,須明白二覺相,方得真解脫。下明二覺。

復次大慧,有二種覺:謂觀察覺,及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。

此示正、邪二覺,乃得真解脫之門。

大慧,觀察覺者,謂若覺性自性相,選擇離四句、不可得,是名觀察覺。大慧,彼四句者,謂離一、異、俱、不俱;有、無、非有非無;常、無常,是名四句。大慧,此四句離,是名一切法。大慧,此四句觀察一切法,應當脩學。

能離四句觀察一切法,乃脩行正途,故當學。

大慧,云何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?謂妄想相攝受,計著堅濕煖動,不實妄想相四大種。宗、因相、譬喻計著,不實建立而建立,是名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,是名二種覺相。

外道憑腦筋測量計著,建立種種邪見,非正覺也,故當明白。

若菩薩摩訶薩,成就此二覺相,人法無我相,究竟善知方便,無所有覺,觀察行地得初地,入百三昧,得差別三昧,見百佛及百菩薩,如前後際各百劫事,光照百剎土。知上上地相,大願殊勝,神力自在,法雲灌頂,當得如來自覺地,善繫心十無盡句,成熟眾生,種種變化,光明莊嚴,得自覺聖樂三昧正受。

邪正既明,則不致誤入岐途,故能從解行地,入歡善地,乃至佛地,盡未來時,成熟眾生,恆住自覺聖智樂,得法身妙用。「善繫心十無盡句」者,言就佛性上發揮妙理,以一法演無盡法也。

復次大慧,菩薩摩訶薩,當善四大造色。云何菩薩善四大造色?大慧,菩薩摩訶薩作是覺:彼真諦者,四大不生,於彼四大不生,作如是觀察。觀察已,覺名相妄想分齊,自心現分齊。外性非性,是名心現妄想分齊,謂三界,觀彼四大造色性離,四句通淨,離我我所。如實相,自相分段住,無生自相成。

四大能造色者,乃妄想作用耳。佛性上四大不生,一切平等,名相平等,心量平等。所以有三界者,妄想分別耳。能明乎此,則離四句,離我我所,住如實處,得無生相。

大慧,彼四大種,云何生造色?謂津潤妄想大種,生內外水界;堪能妄想大種,生內外火界;飄動妄想大種,生內外風界;斷截色妄想大種,生內外地界。色及虛空俱,計著邪諦,五陰集聚,四大造色生。

四大乃四種妄想計著,其名其相,皆無實性。妄想既破,四大何存?外道計著,而立邪諦,甚可笑也。

大慧,識者,因樂種種跡境界故,餘趣相續。

萬法唯識,識者既能執持種子,復受薰染,執著種種言說境界,故於餘趣中相續受生。數論計神我即識也。

大慧,地等四大及造色等,有四大緣,非彼四大緣。

此破外道以四大種為生因,四大與色蘊,皆是眾緣和合而生,而眾緣乃依妄想計著為起因,非四大本身能造,而色蘊乃所造也。

所以者何?謂性、形相、處所、作方便無性,大種不生。大慧,性、形相、處所,作方便和合生,非無形,是故四大造色相,外道妄想,非我。

四大乃因緣和合而成,求其體相,皆非實性,故曰不生。至其形乃妄想影相耳。外道執此影相而言四大造色,皆妄想計著也,與我所說不同。

復次大慧,當說諸陰自性相。云何諸陰自性相?謂五陰。云何五?謂色受想行識。彼四陰非色,謂受想行識。

大慧,色者,四大及造色,各各異相。大慧,非無色有四數,如虛空,譬如虛空,過數相,離於數,而妄想言一虛空。大慧,如是陰過數相,離於數,離性非性,離四句。數相者,愚夫言說,非聖賢也。

大慧,聖者如幻種種色像,離異不異施設。又如夢影士夫身,離異不異故。大慧,聖智趣,同陰妄想現,是名諸陰自性相。汝當除滅,滅已,說寂靜法。斷一切佛剎諸外道見。大慧,說寂靜時,法無我見淨,及入不動地,入不動地已,無量三昧自在,及得意生身,得如幻三昧,通達究竟,力明自在,救攝饒益一切眾生,猶如大地載育眾生。菩薩摩訶薩,普濟眾生,亦復如是。

五陰皆無體性, 《 心經 》 所謂「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」是也。今言有色、無色者,為使凡愚易了解耳。其實如無色,四陰同於虛空。何可分為四數?無色者如是,有色者,何獨不然!皆妄想計著所生也。若明心見性離妄想,則一切但是佛性,五陰亦變為佛性矣!何則?佛性超時間空間,超性非性,超四句,五陰亦然,故依計著者,則一切皆有數相,有四句,一切皆妄。若明佛性者,一切皆超數相,離四句,一切皆真。聖賢為使凡愚明了諸法如幻,故設五陰之法,其實此法為夢中之身,不可執其為有、為無也。若能如實知五陰本無,又能如實知五陰與佛性無別,則斷外道邪見,能修寂靜之法,破我執、法執、空執,入不動地,得無量三昧及法身妙用,普益眾生。

復次大慧,諸外道有四種涅槃。云何為四?謂性自性非性涅槃;種種相性非性涅槃;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;諸陰自共相相續流注斷涅槃,是名諸外道四種涅槃,非我所說法。

性自性非性涅槃者,謂數論立神我、自性等冥諦以為體性,諸法滅盡遂歸冥諦,名為涅槃;種種相性非性涅槃,外道計色究竟天及大自在天等為涅槃,又計四大是常,以為涅槃;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者,謂勝論立六句義以極微為常住,以十方草木,皆稱有知,與人無異。草木為人,人死遂為十方草木,故唐譯云:「覺自相猶言微塵,自相而有知覺也,諸陰自共相相續流注斷涅槃者,謂無想天人,以永滅依為歸寧地,斷受想行識四陰,相續流注,無色四空天,則斷色陰相續流注也。」

大慧,我所說者,妄想識滅,名為涅槃。

外道所計涅槃,不出阿賴耶妄想作用。佛所說涅槃,乃轉識成智,妄想皆變為佛性,無生無滅,名為涅槃。

大慧白佛言:世尊,不建立八識耶?佛言:建立。大慧白佛言:若建立者,云何離意識非七識?佛告大慧:彼因及彼攀緣故,七識不生。

此明離六識無七識,故六識乃用功修行之根據。識雖有八,而生死涅槃全由六識轉,以彼因及所緣故,餘七識生,若離彼因及所緣,則七識不生矣,故曰:六七因中轉,五八果上轉,七識在中間,司傳送作用,與六識俱轉,八識是種子,前五識是現行,現行薰種子,由意識為因,種子熏現行,亦由意識為因。若離意識,則種子現行不互為因緣薰染,失其作用矣,故云:「七識不生」。

意識者,境界分段計著生,習氣長養藏識。意俱,我、我所計著思惟因緣生,不壞身相。

現行薰種子,由前五識攝境相入意識,遂起分段計著,然後入八識薰子。意俱者,五八與意識俱轉也。由外轉內,或由內轉外,皆以意議為俱,而起我、我所計著,思維等因緣,雖空而體不壞,故曰「成不壞身相」。六祖所謂「但轉其名,不轉其體」是也。

藏識因,攀緣自心現境界計著心聚生。展轉相因,譬如海浪。自心現境界風吹,若生若滅,亦如是,是故意識滅,七識亦滅。

種子熏現行,以藏識所持之種子習氣為因,由第七識傳入第六意,起境界計著,復攀緣前五識,遂有生。故意識滅,則餘七識亦滅,意識如一出入必經之大門。脩行人,欲轉識成智,必須轉意識。意識轉,則餘七識皆轉矣。至第七識乃司傳送者,出入皆與意識俱,故六祖曰:「六七因中轉,五八果上轉。」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

我不涅槃 性, 所作及與相 , 妄想爾燄識 , 此滅我涅槃。

彼因彼攀緣 , 意趣等成身 , 與因者是心 , 為識之所依。

如水大流盡 , 彼浪則不起 , 如是意識滅 , 種種識不生。

佛為知涅槃無性,故不取涅槃,為破法執,又不捨作性而說因緣,為說轉識成智之理,故立涅槃之名,皆假立施設以引導眾生也。現行、種子互薰,皆以意識為門戶,有意識,則七識皆成活動變幻,有因有緣,有波有浪。意識滅則一切皆停止,如瀑流盡,波浪不起,故曰「如是意識滅,種種識不生」。

復次大慧,今當說妄想自性分別通相。若妄想自性分別通相,善分別,汝及餘菩薩摩訶薩,離妄想。到自覺聖,外道通趣善見,覺攝所攝妄想,斷緣起種種相、妄想自性行,不復妄想。

大慧,云何妄想自性分別通相?謂言說妄想、所說事妄想、相妄想、利妄想、自性妄想、因妄想、見妄想、成妄想、生妄想、不生妄想、相續妄想、縛不縛妄想,是名妄想自性分別通相。

妄想者,腦筋作用也;佛性者,非腦筋思想所能到也。若能明心見性,則能所雙忘,超過妄想,証聖智境,明白種種外道理論錯誤之點。妄想雖無窮盡,而其通相,不外此十二種。此十二者,皆不出腦筋思想作用,皆非本體實性也。

大慧,云何言說妄想?謂種種妙音、歌詠之聲,美樂計著,是名言說妄想。

大慧,云何所說事妄想?謂有所說事自性,聖智所知,依彼而生言說妄想,是名所說事妄想。

大慧,云何相妄想?謂即彼所說事,如鹿渴想,種種計著而計著,謂堅濕煖動相,一切性妄想,是名相妄想。

大慧,云何利妄想?謂樂種種金銀珍寶,是名利妄想。

大慧,云何自性妄想?謂自性持此,如是不異,惡見妄想,是名自性妄想。

大慧,云何因妄想?謂若因若緣,有無分別,因相生,是名因妄想。

大慧,云何見妄想?謂有、無、一、異、俱、不俱惡見,外道妄想計著妄想,是名見妄想。

大慧,云何成妄想?謂我我所想,成決定論,是名成妄想。

大慧,云何生妄想?謂緣有、無性生計著,是名生妄想。

大慧,云何不生妄想?謂一切性本無生,無種因緣生無因身,是名不生妄想。

大慧,云何相續妄想?謂彼俱相續如金縷,是名相續妄想。

大慧,云何縛不縛妄想?謂縛不縛因緣計著,如士夫方便,若縛若解,是名縛不縛妄想。

此釋十二妄想差別之相,皆外道一、異、俱、不俱、有、無、非有、非無、常、無常等計著也。

於此妄想自性分別通相,一切愚夫計著有無。

外道立於本體之外,而妄企說明本體,作種種有無計著推測,假設種種理論,皆不出妄想範圍。因其未入本體,未見實性,故無論如何用腦筋,終不能明白實性道理,越推測去本體越遠。佛則不然,先明白諸法如幻,証入實性本體,見一切本來圓滿現成,無有欠缺。離於生滅有無,欲說無從說,故曰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。

大慧,計著緣起而計著者,種種妄想計著自性,如幻示現種種之身,凡夫妄想見種種異幻。

大慧,幻與種種,非異,非不異。若異者,幻非種種因。若不異者,幻與種種無差別。而見差別,是故非異非不異。是故大慧,汝及餘菩薩摩薩,如幻緣起妄想自性,異不異,有無莫計著。

一切諸法緣起無性,同於幻事,智者了其不實,凡愚執以為真。謂不異者,因其同屬無性,非各有起因,乃和合而成;謂非不異者,因其能現種種相,雖能現異相,皆妄想計著耳。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

心縛於境界,覺想智隨轉,無所有及勝,平等智慧生

此四句頌轉識成智。

妄想自性有,於緣起則無,妄想或攝受,緣起非妄想。

妄想屬內,緣起屬外。妄想起於計著,緣起起於和合。初本不同,後則因妄想攝受,緣起互薰,唐譯云:「在妄計是有,於緣起則無,妄計迷惑取,緣起離分別。」

種種支分生,如幻則不成,彼相有種種,妄想則不成,

彼相則是過,皆從心縛生。

此明取境境薰心,心者阿賴耶識也。心取境,故有種種支分生。若知其如幻,則生同無生,故曰「不成」,境熏心有種種相生,若知其是計著,則妄想亦不能成立,因不了如幻妄想,依之造業,故彼相是過,此皆心境相縛而生也。

妄想無所 知, 於緣起妄 想, 此諸妄想 性, 即是彼緣起,

妄想有種 種, 於緣起妄想。

妄想、緣起互為攀緣。妄想本無計著,因緣起而生計著;妄想本無多種,因計著緣起而有多種。

世諦第一義,第三無因生,妄想說世諦,斷則聖境界。

世諦第一義,無因生,凡此等等名字,皆是妄想,皆為破眾生妄想而說耳。若離妄想,則無所謂世締,無所謂第一義,無所謂外道無因生。入於聖覺境界矣。

譬如脩行事,於一種種現,於彼無種種,妄想相如是。

鈍根二乘脩八背捨四遍處定。若觀青時,天地萬物皆青;若觀黃赤白時,一一皆然。其實並無種種相,乃妄想所生耳。

譬如種種翳,妄想眾色現,翳無色非色,緣起不覺然。

計著緣起而生妄想,猶如目翳而見空華眾色,其實無有也。因綠和合而不自覺,執以為實,故有此過。

譬如鍊真金,遠離諸垢穢,虛空無雲翳,妄想淨亦然。

妄想是遍計執性,緣起是依他起性,離此二性,則得圓成實性。如鍊礦得金,雲散月見。

無有妄想性,及有彼緣起,建立及誹謗,悉由妄想壞。

外道因妄想計著而建立邪見,誹謗正法,不破自壞。

妄想若無性,而有緣起性,無性而有性,有性無性生。

依因於妄想,而得彼緣起,相名常相隨,而生諸妄想。

究竟不成就,則度諸妄想,然後智清淨,是名第一義。

妄想緣起,本無性,互為因依,計著相名,相續而生。若欲說妄想緣起有性,則圓成實乃彼之性也。因為當妄想度盡時,所餘者實性耳。故轉識成智,但轉其名,不轉其體,是名第一義。

妄想有十二,緣起有六種,自覺智爾燄,彼無有差別。

五法為真實,自性有三種,修行分別此,不越於如如。

第一義是絕對的,本無差別,本不可說,為引導眾生修行故,故說十二妄想、六種緣起,以及自覺智所知障、五法、三自性等。凡此諸法,皆是相對者。相對者不能存在,一入於絕對之第一義時,便變為第一義。所以明心見性之後,一切皆變成佛性,妄想、緣起皆是佛性,故曰「不越於如如」。

眾相及緣起,彼者起妄想,彼諸妄想相,從彼緣起生。

覺慧善觀察,無緣無妄想,成已無有性,云何妄想覺。

迷時有妄想緣起,悟時則只有圓成實,一切皆圓成實矣。

彼妄想自性,建立二自性,妄想種種現,清淨聖境界。

因妄想故,建立真妄二性。其實言真言妄,皆是妄想,皆是相對者。若入絕對,則一切無二無別。

妄想如畫 色, 緣起計妄 想。 若異妄想 者, 則依外道論。

妄想如畫師所用之顏色,因緣起而渲染,相互為用,和合而成。若認為各有生因者,則是外道之說。

妄想說所 想, 因見和合 生, 離二妄想 者, 如是則為成。

因妄想計著妄相,重重纏縛,無有了期。若能離此妄想緣起者,則得圓成實矣。

大慧菩薩摩詞薩,復白佛言:世尊,惟願為說自覺聖智相,及一乘。若自覺聖智相及一乘,我及餘菩薩,善自覺聖智相及一乘,不由於他,通達佛法。

佛告大慧:諦聽!諦聽!善思念之,當為汝說。大慧白佛言:唯然受教。佛告大慧:前聖所知,轉相傳授,妄想無性。菩薩摩訶薩獨一靜處,自覺觀察,不由於他,離見妄想,上上升進,入如來地,是名自覺聖智相。

教外單傳之旨,惟在自証,不由於他。古祖師所謂:「我說的是我的,與你不相干」是也。自覺觀察,是由觀照般若,主使方便般若,以打破無明窠臼。離見妄想,即是打破無始無明,超越一念無明,百尺竿頭,更進一步,便入如來地。

大慧,云何一乘相?謂得一乘道覺,我說一乘。云何得一乘道覺?謂攝所攝妄想,如實處不生妄想,是名一乘覺。大慧,一乘覺者,非餘外道、聲聞、緣覺、梵天王等之所能得,唯除如來,以是故,說名一乘。

如來妙法,惟有一乘,無二無三。一乘道覺者,謂無明窠臼已破,當體即是佛性,煩惱即是真如,法性平等不二,故名一乘。

大慧白佛言:世尊何故說三乘。而不說一乘?佛告大慧:不自般涅槃法故,不說一切聲聞緣覺一乘,以一切聲聞緣覺,如來調伏,受寂靜方便而得解脫,非自己力,是故不說一乘。復次大慧,煩惱障業習氣不斷故,不說一切聲聞緣覺一乘。不覺法無我,不離分段死,故說三乘。

《 法華經 》 云:「十方國土中,惟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,除佛方便說,但以假名字,引導於眾生,說佛智慧故,唯此一事實,餘二則非真。」小乘、中乘是化城,大乘是寶所。佛說三乘者,設化城以引眾生入寶所耳。因為二乘人根基薄劣,樂著小法,未能擔當大法。若祇說一乘,他們畏難而退,反損道心,故說三乘之法以導之。然一乘道覺,才是自証無餘涅槃法,二乘則是有餘涅槃。因為二乘斷六根,雖暫獲寂靜三昧之樂,乃相對之解脫,非絕對之解脫。煩惱雖斷,智障未斷,故我執破,而落法執,未離分段死,故與大乘不同。

大慧,彼諸一切起煩惱過習氣斷,及覺法無我,彼一切起煩惱過習氣斷,三昧樂味著非性,無漏界覺,覺已,復入,出世間,上上無漏界,滿足眾具,當得如來不思議自在法身。

此示破法執、空執而得法身也。唐譯云:「若彼能除一切過習,覺法無我,是時乃離三昧所醉,於無漏界而得覺悟。」無漏界覺指打破無始無明。上上無漏界者,指常寂光土,佛性圓滿現成,故曰「滿足眾具」。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

諸天及梵乘,聲聞緣覺乘,諸佛如來乘,我說此諸乘。

乃至有心轉,諸乘非究竟,若彼心滅盡,無乘及乘者。

無有乘建立,我說為一乘,引導眾生故,分別說諸乘。

此示諸乘分別皆妄想,其實無所謂乘及乘者, 《 金剛經 》 所謂「乃至無有少法可得」是也。為引導眾生故,故權設方便耳。

解脫有三種,及與法無我,煩惱智慧等,解脫則遠離。

三種解脫謂破我執、法執、空執也。唐譯云:「解脫有三種,謂離諸煩惱及以法無我,平等智解脫」。

譬如海浮木,常隨波浪轉,聲聞愚亦然,相風所飄蕩。

彼起煩惱 滅, 餘習煩惱愚。

此言聲聞所以被自共相境界風所漂轉者,以彼但斷四住煩惱,而未破無始無明故也。餘習煩惱,即無始習氣種子,根本無明是也。

味著三昧樂,安住無漏界,無有究竟趣,亦復不退還。

得諸三昧身,乃至劫不覺。

聲聞貪著禪味三昧樂,住於無始無明境界,同於木石,乃至歷劫不覺。

譬如昏醉 人, 酒消然後 覺, 彼覺法亦 然, 得佛無上身。

打破無明窠臼,明心見性,如酒醒夢覺相似。

網頁設計 由 WOW網頁設計公司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