語言版本
 
月溪法師講楞伽經(卷四上)

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四之上  月溪法師講

[卷一上之一]   [卷一上之二]    [卷一下]   [卷二上]   [卷二下]   
[卷三上]   [卷三下]   [卷四上]   [卷四下]

宋天竺三藏沙門求那跋陀羅譯

魏北印度三藏沙門菩提流支重譯

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三譯

昆明彌陀寺沙門月溪法師註疏

一切佛語心品第四之上

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:世尊,惟願為說三藐三佛陀,我及餘菩薩摩訶薩,善於如來自性,自覺覺他。佛告大慧:恣所欲問,我當為汝隨所問說。

此欲問佛明心見性,度己度他之法。

大慧白佛言:世尊,如來應供等正覺,為作耶?為不作耶?為事耶?為因耶?為相耶?為所相耶?為說耶?為所說耶?為覺耶?為所覺耶?如是等辭句,為異?為不異?

問佛性與此等辭句,為同?為異耶?

佛告大慧:如來應供等正覺,於如是等辭句,非事非因。所以者何?俱有過故。

佛言不同。因為因果等句,皆是相對者,落於二邊,而佛性則是絕對者,故不同也。

大慧,若如來是事者,或作,或無常;無常故,一切事應是如來,我及諸佛,皆所不欲。若非所作者,無所得故,方便則空,同於兔角、槃大之子,以無所有故。大慧,若無事無因者,則非有非無。若非有非無,則出於四句。四句者,是世間言說。若出四句者,則不墮四句。不墮四句故,智者所取。一切如來句義亦如是,慧者當知。

佛性如果是生出來者,則有生便有滅,則是無常,與一切法相同矣,此非佛之所欲說也。若言佛性非所作者,則佛性同於兔角、石女之子,則落空矣。若說無佛性、無因、無果、則無生滅,無生滅則離於四句百非。四句百非乃腦筋妄想,不墮四句百非,才為智者所取,乃佛之本意也。

如我所說一切法無我,當知此義。無我性是無我,一切法有自性,無他性,如牛馬。大慧,譬如非牛馬性,非牛馬性,其實非有非無,彼非無自性。如是大慧,一切諸法,非無自相,有自相,但非無我愚夫之所能知,以妄想故。如是一切法空、無生、無自性,當如是知。

我者,妄想也,無明也。無明打破,不入斷滅,佛性不增不減,故名無我。我者,如牛有牛性,馬有馬性,各以其性為性,各有其天地,然皆無明妄想分別也。打破無明,則一切法皆入於佛性矣。

如是如來與陰,非異非不異。若不異陰者,應是無常。若異者,方便則空。若二者,應有異。如牛角相似,故不異,長短差別,故有異。一切法亦如是。

此明佛性與五陰之同異。已見性者,五陰變為佛性,故非異;未見性者,佛性變為佛性,故非不異,故明心見性之人,謂佛性與陰同亦可,不同亦可。未見性之人則言同既不可,言異亦不可。何則?未見性者,若說佛性不異五陰,則五陰是無常,佛性亦變為無常矣。若說佛性異於五陰,則二者相對,如牛角相似則有長短差別,皆妄想計執也。不特五陰如此,一切法莫不皆然也。

大慧,如牛右角異左角,左角異右角。如是長短種種色各各異。大慧,如來於陰界入,非異非不異。

牛角是相對者,故有左右長短形色之別;佛性乃絕對者,無長短種種差別,故不能謂非異、非不異也。

如是如來解脫,非異非不異。如是如來以解脫名說。若如來異解脫者,應色相成。色相成故,應無常。若不異者,修行者得相,應無分別,而修行者見分別,是故非異非不異。

就佛性上言,無所謂解脫,而言解脫者,乃假此名以表德耳。若定說有解脫,則有色相可見,佛性變為無常;若定言無解脫,則誰更修行耶?故非異非不異。

如是智及爾燄,非異非不異。

未見性時,菩提即是煩惱;已見性後,煩惱即是菩提,故非異非不異。

大慧,智及爾燄非異非不異者,非常非無常,非作非所作,非有為非無為。非覺非所覺,非相非所相,非陰非異陰,非說非所說,非一非異,非俱非不俱。非一非異,非俱非不俱故,悉離一切量;離一切量則無言說;無言說則無生;無生則無滅;無滅則寂滅;寂滅則自性涅槃;自性涅槃則無事無因;無事無因則無攀緣;無攀緣則出過一切虛偽;出過一切虛偽則是如來;如來則是三藐三佛陀。

智慧爾燄異不異,常、無常,作、所作,有、無等等皆是相對名字,佛性是絕對者,超過一切名字根量,故無生無滅,無因果攀緣,是為如來正等覺體。

大慧,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。大慧,三藐三佛陀佛陀者,離一切根量。

此總結答所問佛性義。一切根量境界,皆是相對者,而佛性乃絕對者,故不同。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

悉離諸根量,無事亦無因,已離覺所覺,亦離相所相。

佛性無因無果,內離腦筋,外離器界。

陰緣等正覺,一異莫能見,若無有見者,云何而分別?

五陰與佛性平等,既無一異可見,云何而可分別耶?

非作非不作,非事亦非因,非陰非在陰,亦非有餘雜。

亦非有諸性,如彼妄想見,當知亦非無,此法法亦爾。

佛性絕對者,故非作非不作,非如妄想所度量計執之境界。然佛性本來現成,亦非虛無,一切法不離佛性,法爾如如,無不圓滿也。

以有故有無,以無故有有,若無不應受,若有不應想。

有無是相對者,凡愚憑其腦筋感覺,對有而計無,對無而計有,有無乃受、想二蘊作用,非佛性也。

或於我非我,言說量留連,沉溺於二邊,自壞壞世間。

解脫一切過,正觀察我通,是名為正觀,不毀大導師。

故凡執有我或非我,在言說上討生活者,皆沉溺有二邊之見,如外道各宗計,不但自誤而且誤人。故諸佛離於妄想所生之一切過患,觀察於佛性無我,自參自証,能如是者,才能明心見性,名為正觀。乃可稱人天大導師,不可毀也。

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:世尊,如世尊說修多羅,攝受不生不滅。又世尊說:不生不滅是如來異名。云何世尊,為無性故,說不生不滅?為是如來異名?佛告大慧:我說一切法不生不滅,有無品不現。

問:如經中所說不生不滅,但顯無性之理而已。但佛又云:是如來異名,若無性則墮無,若異名則墮有,究竟如何?佛答:我說一切法不生不滅,乃欲人離二邊之見耳,非以此為建立也。佛性本來圓滿,不須頭上安頭,故曰「有無品不現」。

大慧白佛言:世尊,若一切法不生者,則攝受法不可得,一切法不生故。若名字中有法者,惟願為說。

一切法既不生矣,安有一法可取,既無法可取,何得是如來異名?若是如來異名,名下必應有義,畢竟指何法義,而名不生不滅耶?

佛告大慧:善哉!善哉!諦聽!諦聽!善思念之,吾當為汝分別解說。大慧白佛言:唯然受教。佛告大慧:我說如來非無性,亦非不生不滅攝一切法,亦不待緣故不生不滅,亦非無義。大慧,我說意生法身如來名號,彼不生者,一切外道、聲聞、緣覺、七住菩薩,非其境界。大慧,彼不生即如來異名。

佛性現成,故非無性,亦非不生不滅;佛性絕對,故不待緣,亦非落空。我所說意生、法身、如來等名號,乃指佛性無生本體而言,非一切外道二乘及七地以下菩薩所知之境界也。

大慧,譬如因陀羅、釋迦、不蘭陀羅,如是等諸物,一一各有多名,亦非多名而有多性,亦非無自性。

此顯佛性雖有多名,而體則一。如天帝釋,有千名字。又如手亦名抓;身亦名體。世間一物有多名者,不可勝舉。名多而體一,亦非無體,如來佛性亦如是也。

如是大慧,我於此娑呵世界,有三阿僧衹百千名號,愚夫悉聞,各說我名,而不解我如來異名。大慧,或有眾生知我如來者,有知一切智者,有知佛者。有知救世者,有知自覺者,有知導師者,有知廣導者,有知一切導者,有知仙人者,有知梵者,有知毘紐者,有知自在者,有知勝者,有知迦毘羅者,有知真實邊者,有知月者,有知日者,有知主者,有知無生者,有知無滅者,有知空者,有知如如者,有知諦者,有知實際者,有知法性者,有知涅槃者,有知常者,有知平等者,有知不二者,有知無相者,有知解脫者,有知道者,有知意生者。大慧,如是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,不增不減。此及餘世界,皆悉知我如水中月,不出不入。

此明佛性一體而有多名,正顯其離於名字相也。由體不異,故如水中月,不出不入,所謂「一月普現一切水,一切水月一月攝」,以無去來,故不出不入。蓋佛性普應眾生,平等顯現,而無去來之相,但隨所見聞各別異耳。《華嚴.名號》云:「如來有四百億十千名。」《法華.壽量》云:「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。」姓氏不同,名號各別。良以法身無生,故無不生,佛性無名,故無不名。以無不名,故不可得而名焉。不可得而名,故離名字也。此非愚者所知。

彼諸愚夫不能知我,墮二邊故。然悉恭敬供養於我,而不善解知辭句義趣,不分別名,不解自通,計著種種言說章句,於不生不滅作無性想。不知如來名號差別,如因陀羅、釋迦、不蘭陀羅,不解自通,會歸終極,於一切法,隨說計著。

愚夫未明心見性,故墮於有無二邊,認名字為實,不能分別義與說之旨趣,故計著種種言說,故聞言佛性不生不滅,即作無性想。不知如來種種異名,實出一體,但能明心見性,則不解自通,皆會歸於佛性終極本體也。

大慧,彼諸痴人作如是言:義如言說,義說無異。所以者何?謂義無身故,言說之外更無餘義,唯止言說。大慧,彼惡燒智,不知言說自性,不知言說生滅,義不生滅。大慧,一切言說墮於文字,義則不墮,離性非性故,無受生,亦無身。

此言計著言說者,不達實義也。彼愚夫謂義與言說無別,謂義無實體,故言說之外更無實義,此乃愚痴之見也。不知言說出自思想,乃生滅法,而義者,出自佛性本體,不生滅之法也。故一切言說皆是相對之文字,而義則是絕對者,故離於性與非性,無生無體可得也。

大慧,如來不說墮文字法,文字有無不可得故,除不墮文字。大慧,若有說言:如來說墮文字法者,此則妄說,法離文字故。是故大慧,我等諸佛及諸菩薩,不說一字,不答一字。所以者何?法離文字故,非不饒益義說。言說者,眾生妄想故。

此明如來說法,全由佛性上發揮,不墮文字相也。若有謂如來說法,墮文字相者,則虛妄說也。何則?佛性本體離文字故,故諸佛及菩薩,不說一字,不答一字,何則?凡有言說,都無實義也。佛言「四十九年說法,未曾說著一字。」即此意也。然為饒益眾生故,非無言說也。則如以指指月耳,眾生若認指為月,則妄想耳。

大慧,若不說一切法者,教法則壞。教法壞者,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。若無者,誰說為誰?

佛性雖離文字,然為教導眾生,使見性故,故仍借文字以宣教,非此,則教法壞矣。教法壞則無諸佛、菩薩、緣覺、聲聞,誰為眾生說法耶?

是故大慧,菩薩摩訶薩莫著言說,隨宜方便廣說經法。以眾生希望、煩惱不一故。我及諸佛,為彼種種異解眾生,而說諸法,令離心意意識故,不為得自覺聖智處。

佛為引導眾生故,不得已而就佛性上隨宜方便說法,皆離於文字而說也。以眾生根性煩惱不一,故所說各異,然無非欲直離於心意意識,使明心見性也。

大慧,於一切法無所有。覺自心現量,離二妄想。諸菩薩摩訶薩,依於義,不依文字。

若能明心見性,則知一切法性空,惟佛性真實,離於文字言說妄想,故諸菩薩但依實義,不依文字。

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依文字者,自壞第一義,亦不能覺他。墮惡見相續,而為眾說,不善了知一切法、一切地、一切相,亦不知章句。

文字是相對的,而佛性則是絕對的。故依文字者,墮於無明執著妄想,破壞第一義。自己無法明心見性,更不能度人。若依文字而說法,則於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,以及佛經章句,皆不能透徹明了。

若善一切法、一切地、一切相,通達章句。具足性義,彼則能以正無相樂而自娛樂,平等大乘建立眾生。

若明心見性者,胸中七通八達,則可遊戲無相三昧,以平等大乘法門教導眾生。

大慧,攝受大乘者,則攝受諸佛、菩薩、緣覺、聲聞;攝受諸佛、菩薩、緣覺、聲聞者,則攝受一切眾生;攝受一切眾生者,則攝受正法;攝受正法者,則佛種不斷;佛種不斷者,則能了知得殊勝入處;知得殊勝入處菩薩摩訶薩,常得化生,建立大乘,十自在力,現眾色像,通達眾生形類希望,煩惱諸相,如實說法。如實者,不異。如實者,不來不去相。一切虛偽息,是名如實。大慧:善男子、善女人,不應攝受隨說計著。真實者,離文字故。

此言明心見性者,則能如實知一切法,世出世間,攝受無餘,建立大乘,化度眾生,續佛慧命。凡所說法,不離自性,能知眾生種種心性,而隨宜為說。如實者,如其本來面目,真如本體是也。真如本體,不來不去,離於虛偽言說,故名如實。

大慧,如為愚夫以指指物,愚夫觀指,不得實義。如是愚夫,隨言說指。,攝受計著,至竟不捨。終不能得離言說指,第一實義。

此明執言說之誤,經云「修多羅教,如標指月,因指見月,了知所標,畢竟非月。」若執指以為月,則終不能得離言說指第一實義。譬彼拘泥言教者,終不能見佛性也。

大慧,譬如嬰兒應食熟食,不應食生。若食生者則令發狂,不知次第方便熟故。大慧,如是不生不滅,不方便修,則為不善,是故應當善修方便,莫隨言說,如視指端。

不生滅法,高深難入,有如生食,非嬰兒所能消化,食之反足為病。故必以言教方便導之,如以熟食與嬰兒,使易消化,而獲長成。故修行者應明白文字方便,不為拘泥。如離指而視月,勿徒視指端也。

是故大慧,於真實義,當方便修。真實義者,微妙寂靜,是涅槃因。言說者,妄想合;妄想者,集生死。大慧,真實義者從多聞者得。大慧,多聞者,謂善於義,非善言說。善義者,不隨一切外道經論。身自不隨。亦不令他隨,是則名曰大德多聞。是故欲求義者,當親近多聞。所謂善義,與此相違計著言說,應當遠離。

此教修真實義之方便也。真實義是佛性,是涅槃因。言說者,是妄想合,出自腦筋,不免生死。欲修真實義方便,必須親近多聞善智識。多聞者,謂明心見性,善於真實義,非謂善於言說,能談玄說妙者,為多聞也。多聞者,不隨外道經論,身自不隨,亦不令他隨,故名曰大德多聞。故欲明心見性者,必親近此種明眼善知識,至若計著言說之流,應當遠離之。

爾時大慧菩薩復承佛威神而白佛言:世尊,世尊顯示不生不滅,無有奇特。所以者何?一切外道因,亦不生不滅。世尊亦說虛空非數緣滅,及涅槃界不生不滅。世尊,外道說因,生諸世間。世尊亦說無明愛業妄想為緣生諸世間。彼因此緣,名差別耳,外物因緣亦如是。世尊與外道論無有差別。微塵、勝妙、自在眾生主等,如是九物不生不滅。世尊亦說一切性不生不滅,有無不可得。外道亦說四大不壞,自性不生不滅。四大常,是四大迺至周流諸趣不,捨自性。世尊所說亦復如是,是故我言無有奇特。惟願世尊為說差別,所以奇特勝諸外道。若無差別者,一切外道皆亦是佛,以不生不滅故。而世尊說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,無有是處。如向所說一世界中應有多佛,無差別故。

此正不達真實義與言說之別,故執言說以難佛也。若依文解義,則外道說作者諸因不生不滅,世尊亦說三無為法不生不滅;外道說作者因緣生諸世間,世尊亦說無明愛業因緣生諸世間;外道說外物因緣,世尊亦假說泥瓶種芽等外物因緣;外道說九物不生不滅,世尊亦說一切法性不生不滅;外道說四大自性不壞,世尊亦有時分別四大自性。是則全無差別,外道亦可名佛矣。不幾一世界中有多佛乎。言九物者,一、時;二、方;三、虛空;四、微塵;五、四大種;六、大梵;七、勝妙;八、自在;九、眾生主也。

佛告大慧:我說不生不滅,不同外道不生不滅。所以者何?彼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變相,我不如是墮有無品。大慧,我者,離有無品,離生滅,非性,非無性。如種種幻夢現,故非無性。云何無性?謂色無自性相攝受,現不現故,攝不攝故。以是故,一切性無性,非無性。但覺自心現量,妄想不生,安隱快樂,世事永息。愚痴凡夫妄想作事,非諸聖賢。

此言如來所說佛性,乃離有無生滅之見而說不生不滅,非如外道用腦筋計執有無而起生滅之見也。我所以說不生不滅者,乃因佛性本非有、非無故。言非無者,如幻夢中有種種相現,故云非無。言無性者,一切色相,皆非真實體性,而佛性乃不可見,不可取。明心見性者,但自心現量妄想不生,安隱快樂。六祖所謂「繁興永處那伽定」是也。

不實妄想,如犍闥婆城,及幻化人。大慧,如犍闥婆城及幻化人,種種眾生,商賈出入。愚夫妄想,謂真出入,而實無有出者入者,但彼妄想故。如是大慧,愚痴凡夫,起不生不滅惑。彼亦無有「有為」「無為」,如幻人生,其實無有若生若滅、性無性,無所有故。一切法亦如是,離於生滅,愚痴凡夫墮不如實,起生滅妄想,非諸聖賢。

腦筋乃虛妄不實者,如犍闥婆城及幻化人,愚者認以為真,起不生不滅感覺,其實皆無有也。

不如實者不爾,如性自性、妄想亦不異。若異妄想者,計著一切性自性,不見寂靜故。不見寂靜者,終不離妄想。

此言聖人見諸法不如實者,不以凡愚墮生滅妄見也。故云「不爾」。何者因聖人見佛性與妄想無二,當體如如不起分別異見。若謂佛性與妄想異,計著有佛性者,則不能見佛性。寂靜本體,終不離於妄想也。

是故大慧,無相見勝,非相見。相見者,受生因,故不勝。大慧,無相者,妄想不生,不起不滅,我說涅槃。

無相則無生,佛性是也。有相乃受生之因,腦筋是也。故得無相三昧者,便是涅槃也。

大慧,涅槃者,如真實義見,離先妄想心心數法。逮得如來自覺聖智,我說是涅槃。

涅槃者,明心見性是也。打破無明妄想而見佛性,便是涅槃。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

滅除彼生論,建立不生義,我說如是法,愚夫不能知。

一切法不生,無性無所有,犍闥婆幻夢,有性者無因。

不生無自性,何因空當說,以離於和合,覺知性不現。

是故空不生,我說無自性。

此頌明佛性離生滅,本不可說,為破外道、度眾生使入於無生忍故,故申暢此義耳。

謂一一和合,性現而非有,分析無和合,非如外道見。

夢幻及垂髮,野馬犍闥婆,世間種種事,無因而相現。

折伏有因論,申暢無生義,申暢無生者,法流永不斷。

熾然無因論,恐怖諸外道。

萬法皆因緣和合而現,然皆無實性,一經分析,便歸無有,蓋由腦筋計量之故也。外道諸邪見,莫非出自腦筋妄想,故如夢幻垂髮。佛為折伏外道有因論,故說無因以申佛性無生之義,使法流永無斷絕。然佛說無因,實為一般外道不解佛義者所恐怖也。

爾時大慧以偈問曰:

云何何所因,彼以何故生?於何處和合,而作無因論?

此承上文佛說無因以破有因而疑難也。云此事究竟為何?何所因而有萬法?復以,何故而萬法生?此一一和合,畢竟於何處和合,佛乃作無因論耶?

爾時世尊復以偈答:

觀察有為法,非無因有因,彼生滅論者,所見從是滅。

此答顯佛性離因緣生滅相也。謂能觀察一切諸法不屬有因無因,即頓見無生,而彼生滅之見頓息矣。龍勝曰:「無物從緣生,無物從緣滅,起唯諸緣起,滅唯諸緣滅。」故然因緣生滅,與佛性了不相干也。

爾時大慧以偈問曰:

云何為無生,為是無性耶?為顧視諸緣?有法名無生?

名不應無義,惟為分別說。

此徵無生義也。云何為無生?為諸法無性是無生耶?為諸緣中有法名無生耶?既有無生名,必有無生義,願為我說之。

爾時世尊復以偈答:

非無性無生,亦非顧諸緣,非有性而名,名亦非無義。

一切諸外道,聲聞及緣覺,七住非境界,是名無生相。

遠離諸因緣,亦離一切事,唯有微心住,想所想俱離。

其身隨轉變,我說是無生。

佛性圓滿現成,故名無生,不屬有無,性非性等義,非外道二乘及七地以下諸菩薩所到境界,惟八地以上菩薩遠離因緣妄想,轉八識為四智,得意生身,是名無生。

無外性非性,亦無心攝受,斷除一切見,我說是無生。

如是無自性,空等應分別,非空故說空,無生故說空。

此頌佛性真空以顯無生實義也。佛性不受薰染,無所攝受,故一切見自離,是名無生,即是真空法身。此非斷滅之空,或虛空之空,以心境無生,故說空耳。

因緣數和合,則有生有滅,離諸因緣數,無別有生滅。

捨離因緣數,更無有異性,若言一異者,是外道妄想。

有無性不生,非有亦非無,除其數轉變,是悉不可得。

但有諸俗數,展轉為?鎖,離彼因緣鎖,生義不可得。

生無性不起,離諸外道過,但說緣?鎖,凡愚不能了。

因緣和合而有生滅,離諸因緣,則無生滅,入於佛性平等境界,只此佛性是實,更無他性雜乎其中,故曰絕對。若言一異者,則是外道用腦筋妄計也。佛性中本無有無,未達佛性者,則但見十二因緣輪轉如?鎖,除此之外,悉不可得。離彼因緣鎖,則生義不可得。生義不可得,則入於無生矣。入於佛性無生之境,則生與無生不二,十二因緣無非佛性也。然此理深奧,非凡愚所能曉也。

若離緣?鎖,別有生性者,是則無因論,破壞?鎖義。

如燈顯眾像,?鎖現若然,是則離?鎖,別更有諸性。

此釋外道計因緣外別有生性義也。若謂離因緣外別有性,則因緣義破,而為無因之論矣。

無性無有生,如虛空自性,若離於?鎖,慧無所分別。

離因緣便是佛性,當未悟時,但見因緣,不見佛性,及其既悟,則因緣即是佛性,無所分別矣。

復有餘無生,賢聖所得法,彼生無生者,是則無生忍。

二乘賢聖於法有所得,亦非真實,惟生同無生,乃無生法忍。

若使諸世間,觀察?鎖者,一切離?鎖,從是得三昧。

若能察知緣生無性,則得無生三昧。

痴愛諸業等,是則內?鎖,鑽燧泥團輪,種子等名外。

若使有他性,而從因緣生,彼非?鎖義,是則不成就。

若生無自性,彼為誰?鎖,展轉相生故,當知因緣義。

內則痴愛諸業,外則鑽燧泥團種子等質礙,皆屬十二因緣範圍。若謂除此之外,有實性從因緣生,則不名因緣矣。若謂因緣無性,則何以有展轉相生之相乎?倘能明心見性,乃知因緣即是佛性也。

堅濕煖動法,凡愚生妄想,離數無異法,是則說無性。

謂四大等法,因緣和合而生。外道計其有自性,乃出於腦筋妄想作用,就佛性本體上觀之,四大與佛性,本無差別也。

如醫療眾病,無有若干論,以病差別故,為設種種治。

我為彼眾生,破壞諸煩惱,知其根優劣,為彼說度門。

非煩惱根異,而有種種法,唯說一乘法,是則為大乘。

佛性平等,本無二法,為對眾生病而下藥,故方便多門,然最後皆導入大乘,使歸真如性海。

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:世尊,一切外道皆起無常妄想,世尊亦說一切行無常,是生滅法。此義云何?為邪為正?為有幾種無常?

此問佛所說無常與外道所說無常之別。

佛告大慧,一切外道有七種無常,非我法也。何等為七?彼有言說:作己而捨,是名無常;有說形處壞,是名無常;有說即色是無常;有說色轉變中間是名無常,無間自之散壞,如乳酪等,轉變中間不可見,無常毀壞,一切性轉;有說性無常;有說性無性無常;有說一切法不生無常,入一切法。

外道計有作有捨,故無常性。有生則有滅,故名無常。無常者,對常而言,故凡常與無常,便是相對者。相對之理皆出自腦筋計度,皆非實法。七種無常,皆生滅法也。

大慧,性無性無常者,謂四大及所造自相壞。四大自性不可得,不生。

外道妄計四大為能造,種種諸物為所造。能造所造,皆有壞滅,而先天無形之四大自性,則本來不生。以不生故,名之為常;以壞滅故,名為無常,皆腦筋計量而立。若佛性則本離有無,非腦筋所及也。

彼不生無常者,非常無常,一切法有無不生,分析乃至微塵,不可見。是不生義非生,是名不生無常相。若不覺此者,墮一切外道生無常義。

外道所計無常,乃用腦筋分析微塵使至不可見,而名無生,非佛性本來無生也。

大慧,性無常者,是自心妄想,非常無常性。所以者何?謂無常自性不壞。大慧,此是一切性無性無常事,除無常,無有能令一切法性無性者,如杖、瓦、石破壞諸物。

外道用腦筋計有無常自性不壞,能破一切法。

現見各各不異,是性無常事,非作所作有差別。此是無常,此是事。作所作無異者,一切性常,無因性。大慧,一切性無性,有因,非凡愚所知。

用腦筋計量有異不異,常無常,能作所作,有因無因,皆妄想也。

非因不相似事生。若生者,一切性悉皆無常,是不相似事,作所作無有別異,而悉見有異。

見事有不同,便是相對者,非平等佛性。見有生者,便是無常。

若性無常者,墮作因性相。若墮者,一切性不究竟。一切性作因相墮者,自無常應無常,無常無常故。一切性不無常,應是常。

有作者便是無常。既有無常,則有常。常與無常乃相對待者。

若無常入一切性者,應墮三世。彼過去色與壞俱,未來不生,色不生故,現在色與壞相俱。

若一切性無常者,則有成有壞,有過現未,墮於三世輪迴中矣。

色者,四大積集差別。四大及造色自性不壞,離異不異故。一切外道,一切四大不壞。一切三有,四大及造色,在所知,有生滅。離四大造色,一切外道於何所思惟性無常。四大不生,自性相不壞故。

唐譯云:「一切外道計四大種體性不壞。色者,即是大種差別造色,離異不異故,其自性亦不壞滅。大慧,三有之中,能造所造,莫不皆是生住滅相。豈更別有無常之性能生於物而不滅耶?」四大造色,既有能造、所造,便是生住滅相,而外道用腦筋計度,故作無常不壞之想。

離始造無常者,非四大,復有異四大。各各異相、自相故,非差別可得。彼無差別,斯等不更造。二方便不作,當知是無常。

此破第一作已捨無常。外道計四大之外有能造者,異於四大,故四大是常,而能造者是無常。然自共相既無差別可得,則何可更造,則所謂常者,乃由無常而來也。

彼形處壞無常者,謂四大及造色不壞,至竟不壞。大慧,竟者,分析乃至微塵觀察壞。四大及造色形處、異見、長短不可得,非四大。四大不壞,形處壞現,墮在數論。

此破第二形處壞無常計也。外道計能造大種及所造色畢竟不壞,即分析乃至微塵際,但滅形狀長短等見,不滅能造所造色體,故以不壞色體為常。形狀變壞處為無常,故云形處異見長短不可得,非四大。佛破之曰:四大不壞形處壞現,此正墜在僧佉數論之中以僧佉計四大是常故。

色即無常者,謂色即是無常,彼則形處無常,非四大。若四大無常者,非俗數言說。世俗言說非性者,則墮世論,見一切性。但有言說,不見自相生。

此破第三即色無常計。若以色為無常者,則是形處狀貌無常,非四大無常。若謂四大無常,則入斷滅,非世俗所欲言。世俗所言非性者,皆入於斷見也。但有虛妄言說,實未見自相也。

轉變無常者,謂色異性現,非四大,如金作莊嚴具,轉變現,非金性壞,但莊嚴具處所壞。如是餘性轉變等,亦如是。

此破第四色轉變中間無常也。外道計能造、所造俱常,但兩色中間有個無常性,能使所造色法相續變異,自然壞滅,如乳酪等。此言色之異性現謂之無常,非四大無常。

如是等種種外道無常見,妄想火燒四大時,自相不燒,各各自相相壞者,四大造色應斷。

如上所舉各種外道無常見,皆用腦筋推想而立言,故妄想火燒四大時,但形狀壞,而自體不壞。若四大自體壞者,則能造、所造皆斷滅,此乃用腦筋計有一個壞,一個不壞;一個常,一個無常,皆非真實也。

大慧,我法起非常,非無常。所以者何?謂外性不決定故,唯說三有微心,不說種種相有生有滅,四大合會差別,四大及造色故,妄想二種事攝所攝。知二種妄想,離外性無性二種見。覺自心現量妄想者,思想作行生,非不作行,離心性無性妄想。世間、出世間、出世間上上一切法非常、非無常。

此法顯佛說佛性所以不如外道所計者,乃離於腦筋妄想。如外性本空,唯有真心佛性為實,佛性中本無生滅,圓滿平等,故不說種種相有生滅及能造、所造。一切因緣所生諸法,乃四大會合差別而現。若離因緣會合,則無能造、所造二見,入於佛性圓滿境界。至於妄想者,乃腦筋所生,而造作諸業。若欲離妄想,則唯有打破無始無明,明心見性,証世間、出世間上上法,入於平等不二之域,則安有所謂常與無常之可言耶。

不覺自心現量,墮二邊惡見相續。一切外道不覺自妄想,此凡夫無有根本,謂世間、出世間、出世間上上,從說妄想生,非凡愚所覺。

凡夫未明心見性,故墮於有無二邊惡見。外道無智慧不自知其所計之非,執以為是,而反譏佛所說上上法為妄想,良可慨也。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

遠離於所造,及與形處異,性與色無常,外道愚妄想。

此總頌外道七種無常,皆腦筋妄想,與佛性本體不同。

諸性無有壞,大大自性住,外道無常想,沒在種種見。

此頌轉變無常也。外道因宇宙萬象無常而計有常者存,見壞者而計有不壞者存,皆無常常邪見也。

彼諸外道等,無若生若滅,大大性自常,何謂無常想?

一切唯心量,二種心流轉,攝受及所攝,無有我我所。

凡外道無常者,皆出自腦筋計量,腦筋乃變幻流轉無常者,故所計亦無常。如彼外道所計若生、若滅以及諸大自性,無非二見流轉及能取、所取之作用也。

梵天為樹根,枝條普周偏,如是我所說,唯是彼心量。

其他如計梵天為萬物之根元,能生萬物,皆彼妄心所造也。

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:世尊,惟願為說一切菩薩、聲聞、緣覺,滅正受次第相續。若善於滅正受次第相續相者,我及餘菩薩終不妄捨滅正受樂門,不墮一切聲聞、緣覺、外道愚痴。

此問大中小三乘所証境界不同之點。小乘斷六根,中乘破一念無明,入滅盡定,得寂滅之樂,誤以為証涅槃,其實乃落於無始無明境界也。惟大乘打破無始無明,明心見性,方証涅槃。修行者如不捨三昧樂,終無法証圓覺,故特作此問,以免錯走路途。

佛告大慧:諦聽!諦聽!善思念之,當為汝說。大慧白佛言:世尊,惟願為說。佛告大慧:六地菩薩摩訶薩及聲聞、緣覺入滅正受。

二乘及六地菩薩入於滅盡定,雖暫時將腦筋作用停止。然一念再起時,煩惱仍生,非究竟也。

第七地菩薩摩訶薩,念念正受,離一切性自性相正受。非聲聞、緣覺,諸聲聞、緣覺,墮有行覺,攝所攝相滅正受。是故七地非念正受。

七地菩薩不斷六根,不停妄想,唯破一念無明,前念破後念,念念正受,然此一念終未能捨,故未離於法執也。

得一切法無差別相非分,得種種相性,覺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。是故七地無善念正受。

七地菩薩已非如小乘之厭苦求樂,已得一念平等,一切法無差別相。

大慧,八地菩薩及聲聞、緣覺,心意意識妄想相滅。

唐云:「分別想滅。」

初地乃至七地菩薩摩訶薩,觀三界心意意識量。離我我所,自妄想修,墮外性種種相。愚夫二種自心攝所攝,向無知,不覺無始過惡虛偽習氣所薰。

初地至七地破十二因緣,一念無明,誤以為涅槃境界,不覺當有無始習氣種子存。

大慧,八地菩薩摩訶薩,聲聞、緣覺涅槃。菩薩者,三昧覺所持,是故三昧門樂,不般涅槃。若不持者,如來地不滿足。棄捨一切有為眾生事故,佛種則應斷。諸佛世尊為示如來不可思議無量功德,聲聞、緣覺三昧門,得樂所牽故,作涅槃想。

二乘入滅盡定,得三昧門樂不肯捨,作涅槃想,故落空不能度眾生,名自了漢,斷佛種子。八地菩薩捨三昧門樂,仍往前著力,以達於佛地滿足境界,故不作涅槃想。

大慧,我分部七地,善修心意意識相,善修我我所,攝受人法無我,生滅自共相,善四無礙,決定力三昧門,地次第相續,入道品法。不令菩薩摩訶薩不覺自共相,不善七地,墮外道邪徑,故立地次第。

此言佛所以立十地次第者,欲使菩薩得循正途以進,不至墮於外道邪徑也。而以七地為一大關鍵,故須特加注意也。

大慧,彼實無有若生若滅,除自心現量,所謂地次第相續,及三界種種行,愚夫所不覺。愚夫所不覺者,謂我及諸佛說地次第相續,及說三界種種行。

此言十地三界諸行,不過假立以引導後學而已。若能超十地,得三解脫,則知無有十地諸法也。而愚夫則認以為實,此恐學者落法執,故隨說隨破之。

復次大慧,聲聞、緣覺、第八菩薩地,滅三昧門樂醉所醉。不善自心現量,自共相習氣所障,墮人法無我,法攝受見,妄想涅槃想,非寂滅智慧覺。

諸二乘人修行用功到菩薩第八地境界,為三昧樂之所昏醉,未能見性,自共相習氣纏覆其心,著於二無我,落於無明窠臼之中,而誤為涅槃境,其實非真如佛性境界也。

大慧,菩薩者,見滅三昧門樂,本願哀愍,大悲成就,知分別十無盡句,不妄想涅槃想。彼已涅槃,妄想不生故,離攝所攝妄想,覺了自心現量。一切諸法妄想不生,不墮心意意識。外性自性相計著妄想,非佛法因不生,隨智慧生,得如來自覺地。如人夢中,方便度水,未度而覺,覺已思惟,為正為邪?非正非耶。餘無始見聞覺識,因想種種習氣,種種形處,墮有無想,心意意識夢現。

菩薩入八地而不為三昧門樂所醉,為有大願欲度眾生,故不作涅槃想,故再進而打破無明窠臼,使妄想頓息,能所俱遣,明心見性,不墮習氣形處。

大慧,如是菩薩摩訶薩,於第八菩薩地,見妄想生。從初地轉進至第七地,見一切法如幻等方便,度攝所攝心妄想行已,作佛法方便,未得者令得。大慧,此是菩薩涅槃,方便不壞,離心意意識,得無生法忍。大慧,於第一義無次第相續,說無所有妄想寂滅法。

由初地至七地,見一切法虛妄不實,至第八地則見妄想生起之處而破之,故無差別。離心意意識,入無生忍,悉見佛性中無有十地次第相續之相,故能說大乘寂滅妙法,以度眾生。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

心量無所有,此住及佛地,去來及現在,三世諸佛說。

此總頌佛性絕對,本無諸地,此乃過現未三世諸佛所同証同說也。

心量地第七,無所有第八,二地名為住。

佛地名最勝,自覺智及淨,此則是我地。

七八二地,尚屬因地,至於自覺聖智清淨涅槃,則是佛所証究竟果地也。七地是我執、法執境界;八地則是空執無始無明境界,故曰「無所有。」惟真如佛地,方為最究極之勝地也。

自在最勝處,清淨妙莊嚴,照耀如盛火,光明悉遍至。

熾燄不壞目,周輪化三有,化現在三有,或有先時化。

於彼演說乘,皆是如來地。

此言絕對佛性乃自在最勝之處,如太陽照耀萬物,無所不至。佛於此發揮妙現,以化度三有。凡所發揚,皆不離佛性絕對道理。

十地則為初,初則為八地,第九則為七,七亦復為八。

第二為第三,第四為第五,第三為第六,無所有何次。

由佛性上觀之,十地與初地無別,其餘各地,亦無次第,此破法執也。

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:世尊,如來應供等正覺,為常為無常?佛告大慧:如來應供等正覺,非常非無常。謂二俱有過。若常者,有作主過。常者,一切外道說,作者無所作,是故如來常非常,非作常,有過故。

大慧問佛性是常還是無常?佛答:佛性乃絕對者,離於常,無常等名字。因常與無常乃相對者也,故有過,是外道腦筋所計。

若如來無常者,有作無常過,陰所相,相無性。陰壞則應斷,而如來不斷。

常與無常乃五陰所作之相。若如來是無常,則同五陰,陰壞則如來亦壞。但如來不同五陰,亦無成壞,不入斷滅。

大慧,一切所作皆無常,如瓶衣等,一切皆無常過。一切智、眾具方便應無義。以所作故,一切所作皆應是如來,無差別因性故。是故大慧,如來非常、非無常。

有成便有壞,如衣瓶等,便是無常過。如來本來現成圓滿,離於差別因果,故非常非無常。

復次大慧,如來非如虛空常。如虛空常者,自覺聖智眾具無義過。

佛性亦不同虛空,若同虛空,則成空無,墮斷滅見。

大慧,譬如虛空非常、非無常,離常無常、一異、俱不俱,常無常過故。不可說,是故如來非常。

佛性又可譬如虛空之體性湛然,無所變動,故非常、非無常,離常無常、一異、俱不俱等過,不以言語表也。

復次大慧,若如來無生常者,如兔馬等角。以無生常故,方便無義,以無生常過故,如來非常。

如來無生,乃方便而言。若執無生為常者,則同於兔馬等角,墮於空無矣。

復次大慧,更有餘事,知如來常。所以者何?謂無間所得智常,故如來常。大慧,若如來出世、若不出世。法畢定住,聲聞、緣覺諸佛如來無間住,不住虛空,亦非愚夫之所覺知。

此言佛性本真常,而非愚夫所能知。如來真常乃聖智所自證,真實不二,包括世出世間,常住不變不壞,然此非外道用腦筋觀察度量可能見也。

大慧,如來所得智,是般若所薰,非心意意識,彼諸陰界入處所薰。大慧,一切三有,皆是不實妄想所生,如來不從不實虛妄想生。大慧,以二法故,有常無常,非不二。不二者寂靜,一切法無二生相故。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非常、非無常。大慧,乃至言說分別生,則有常無常過。分別覺滅者,則離愚夫常無常見、不寂靜。慧者永離常無常、非常無常薰。

如來智全是般若妙用,不同於無明妄心作用也。由一念無明發作而造成不實之三有世界生種種差別。由佛性妙用而得入一真法界,無差別相。故未明心見性時,一切全是無明作主,及至明心見性後,則一切全是佛性作主也。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

眾具無義者,生常無常過,若無分別覺,永離常無常。

用腦筋分別常與無常,墮二邊過。若能明心見性,無分別覺,則永離常無常矣。

從其所立宗,則有眾雜義,等觀自心量,言說不可得。

外道各以所計立宗,故有種種雜遝之義。若就佛性而言,則言說亦不可得也。

網頁設計 由 WOW網頁設計公司提供